朱宏三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册子,这个是朱宏三这几年按照自己的记忆,写下的后世银行运作的规程。
“二哥,这个你看看,在找几个懂钱庄运作的人,把中央钱庄建起来。”
马明远上前接过小册子,朱宏三也没什么事情交代,马明远起身告辞。
接下来就简单了,全广州城动员起来准备楚王朱宏三的登基大典,为了这次盛况,朱宏三自己拿出来二百万两银子奖赏广州的市民,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分得十两银子。市民以户为单位,每户在分得十两。一时间广州城百万民众齐声称赞楚王仁义,看来大道理讲得再好听也不如钱好使啊!
距离登基大典还有五天,朱宏三集团军队中团以上军官、地方官七品以上全部回到广东参加庆典。可是在这个时候,冯府却传出来不好的消息,冯若舒冯老头要不行了。
冯老头本来就七十了,活一天少一天,这几年精力体力严重衰退。再加上半个月前得到了极品谥号“文正”,更是高兴异常,连着几天宴请亲朋,终于把自己折腾死了。
冯自用来到楚王府报丧,朱宏三也很是后悔,早知道就不给冯老头谥号了,没想到变成催命符。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 iiread 】
“二表哥,起来吧,舅父大人七十也算是高寿,不要伤心了!”
冯自用擦干眼泪,说道:“殿下,我父新丧,臣请丁忧回乡守孝二十七个月!”
丁忧具体说来,是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到期之后可以回朝为官,这叫起复。这个制度看上去有点不近人情,官做得好好的,一下子就给扒得干干净净,负责的那摊事情也没人管,不但误事,还误人心情。但这个制度一直以来却都是雷打不动,无论有多麻烦,历任皇帝都对其推崇备至,极其支持,如果你认为这是他们的脑筋一根筋,食古不化,那就错了,人家的算盘,那是精到了极点。因为根据社会学常识,只有出孝子的地方,才会出忠臣,你想想,如果一个人连他爹都不忠,怎么能指望他忠于皇帝呢?
当然,也不都是要丁忧,万一国家有重要事情,比如说前方打仗,你总不能说:等等,等我二十七个月,丁忧回来接着打。所以中国人创造的发明了另一种制度,夺情。所谓夺情,是指事情实在太急,绝对走不开的人,经由皇帝的指示,在万般悲痛中恢复职务,开展工作。由于考虑到在痛苦之中把人强行(一般不会反抗)拉回来,似乎很不人道,所以将其命名为“夺情”。
看着冯自用上的丁忧折子,朱宏三说道:“现在国家危难,二表哥要以国家为重,你的折子本王不批!”
冯自用也知道这个关键时候朱宏三不能放自己走,一定会夺情的,但是朝廷制度在这里,一定要上书三次,皇帝才能夺情,官员也好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工作。
现在只是第一次,过三天后还要上第二次,冯自用现在负责礼部,正为了登基大典忙得脚打后脑勺,在朱宏三这走完程序立刻回到内阁开始工作。
在后世的历史学家研究冯若舒的时候,他们都很不理解为什么朱宏三要给冯若舒“文正”这个谥号,要知道明朝获得“文正”谥号的也没几个,大部分都是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大臣。而冯若舒最为一个前明官员一直在地方工作,后来被调到北京担任大理寺正卿,表现很是平平。和当时那些老油条老官僚没什么两样,难道就因为是朱宏三的舅丈人才得了“文正”谥号吗?
其实这些历史学家不了解当时情况的险恶,朱宏三作为外来势力来到广东,前期很是艰难。和刘备入川差不多,本土知识分子基本上不支持朱宏三。而冯若舒利用自己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的官职,为朱宏三在广东站住脚跟帮了大忙。当然这些还不够,最让朱宏三感激的就是冯若舒在担任首辅的时候,为了团结广东士人,能让出首辅的宝座给陈子壮,这个太重要了。陈子壮的加入完全让朱宏三获得了广东士人的支持,这和冯若舒识大体是分不开的。所以当冯若舒来求谥号的时候,朱宏三立刻把文人最高等级谥号“文正”拿了出来。也正因为冯若舒的识大体让朱宏三感觉亏欠了冯若舒,在以后朝廷上残酷的党争开始后,马家和佟家纷纷倒霉,而作为湖广派三大家的冯自用却得了善终,这和朱宏三的感激冯若舒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