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高大的城墙和十几万守军,心中预料一时难以克城,遂遣使逼和,迫金朝奉献岐国公主、获取大量金帛和马匹,才引兵退出长城的居庸关。
事实一个国家的灭亡,不一定就是一次战役的失败就彻底的覆灭了。
其实当时的大金朝,在嘉定元年(1208年)金章宗死后。
太子、卫绍王完颜守绪即位,金国从政治实力总体来说,开始逐渐处于蒙古帝国的下风。
嘉定四年(1211年),金军主力盲目出击,四面寻找蒙军主力决战,结果接连在野狐岭、浍河堡两次会战中败北,主力野战部队损失惨重,一时之间两河地区兵力空虚,局势危如累卵。
为避蒙军大军锋芒,嘉定七年(1214年)七月,金国举朝南迁,将两河、山东地区,拱手让给了蒙古人。
但事实上,当时的蒙古人还不具备很强的攻城装备能力,金国还是可以把剩余兵力,重点布防在几个最重要的核心城市,也可以有效防止蒙古人深入金境抄略。
即使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金国还是有能力做到稳固防守,保持核心政权我的稳固的。
但是放弃大片关内之地之后,不仅此后北逃的后路被切断,而且丢失数百里在战略中回旋空间,反而是不利于金国的末日生存。
但即使当时的金朝没有勇士可以抵挡蒙古勇将。
如此,倘若稳固的经营关河(潼关黄河)防线,也不失为持平之策。
当时一旦南迁之后,金国大量增兵固守关河,蒙军反而对此束手无策。
眼见无法取得任何进展,嘉定十年(1217年),成吉思汗不得不留下木华黎一部来经略汉地,自己则率领主力去西征掠夺财富。
毕竟蒙古人是以战养战,从来不在一个地方呆一年的主。
所以从战略来看,金国并不了解蒙古人的习俗。
虽然金国因为老天给了点颜面,事实依靠中都的坚城,顶住了蒙古的灭国攻势,但此时轻易放弃两河、山东的另一严重后果,也开始显现出来。
仅凭河南一地,其产出的粮食根本无法供养30万军队,金国陷入了严重缺粮的境地。
此后的金朝何去何从,还真是统治阶级的问题了。
在这种国事危机的情况下,金国主战派相反脑筋错乱,事实想到了“取偿于宋”。
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金国主战派盲目的一种自信。
当金廷议论迁都之事时,直学士孙大鼎就说:“吾国兵较北诚不如,较南则制之有余力。”
他的论调是纸上而来还是道听同说?
所以这种学士的文凭,一定是50元路边摊点印刷来的
当时他们忽视了一个明显的事实,金国的国运已经今非昔比,恐怕战力难以与宋抗衡。
在这一点上,金国的主战派并没有清醒的认识。
相对而言,主和派官员则要清醒的多。
嘉定十年(1217年)。
金廷议论南伐之事时,右司谏许古就指出宋人“且知北兵方强,将视我为屏蔽,虽时跳梁,计必不敢深入”。
所以金国可以放心地全力对付蒙古。
而且在对宋开战后,升任平章政事的他也上书劝止攻宋,以免使金国徒耗实力、腹背受敌。
但金宣宗完颜与丞相术虎高琪等人一心主战,并极力打压主和派官员。
最后,金国以“岁币不至”为理由,发动南侵,共计二十多万军队在两淮、京湖、四川三个方向对南宋发动了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