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雷建立了元大都,大都后面一片院子还是空的。他把自己的妻子放进去住了,很多庭院就一直闲置着。
他来征询我的意见,是否和宋朝一样的建立后宫体系的问题。
其实很多人说后宫还需要说么?皇帝让皇后去管理不就完了,有必要专门的请很多衙门和官吏也参与其中?
那么我说一件事,那就是后宫的一切吃喝用度,谁来具体的筹备,谁来地方上选取民女为宫女,和甄选贵族女子为妃。
一种庞大的后宫结构,它不是几道宫墙,里面住着一群女人,养着一群宦官这样简单。
古代皇帝如何管理后宫,从战国时就开始,不过那时的后宫不过是王孙公子的一个别苑而已,到了汉朝,再到隋唐,后宫已经变得异常的庞大起来,制定宫规,严格管理,也是历代皇帝身边一群大臣的事情。
后妃选入宫中,入住东西六宫。庞大复杂的后宫,是怎样管理的呢?
所以中国历代帝王,规定后妃管理制度,大体相同,各有差异。自秦到清,历代君王,通过迎娶人数众多的嫔妃,既为了满足皇帝,也为了繁盛子孙,于是历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说法,并有后宫佳丽三千的传说。
皇帝后妃到底有多少人?是怎样管理的?在元代以前没有具体我的文字依据,也就是管理者不提具体的形式,文字记载的只是有事有记载在,没事半个字不多提。
一时间,后宫本身属于皇帝家族的事情,以前官吏更没有人敢当个事去写书。
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要大臣研究历代后宫制度。
于是有大臣奏报说:“周制,后宫设内官以赞内治。汉设内官一十四等,凡数百人。唐设六局二十四司,官凡一百九十人,女史五十余人,皆选良家女充之。”
朱元璋认为上述人数太多,当朝应比唐朝减少一百四十余人。
实际上后宫妃嫔有多少,谁也说不清,许多皇帝自己也说不清楚。
还有皇帝到老了的时候,自己的子女有多少个都不是很清楚
建立后宫制度,对开国立规,非常重要。
朱元璋是采纳翰林学士朱升的奏议。
“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
于是立纲纪,严内教:第一,后妃母仪天下,不可干预政事。
明朝没有出现太后垂帘听政的事。
第二,规定后妃职责,服侍皇帝宫寝。
第三,制定铁质饰金红牌,镌刻戒谕后妃纪律,悬于各宫。
第四,自后妃以下至嫔御等,衣食、器用、金银等供应,都按级别施行供给制。
第五,禁止内外书信交往,有则论死。
所以,“终明之代,宫肃清,论者谓其家法之善,超轶汉、唐。”
因为汉代没有这种制度,所以吕雉专横导致国家灾难不断,最终灭国。
汉朝对皇帝和后宫没有约束,导致奸臣内外,上下串通后宫,权臣独揽朝纲。
明朝的后宫,有两个特点:没有出现母后专权和外戚专权的乱象。
后妃史料,少之又少。
譬如孝庄太皇太后,身历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享年75岁,两辅幼主顺治帝和康熙帝,《清史稿?孝庄文皇后传》才只有941个字。
又如康熙帝的妃子,有的只有六个字记载:“陈氏,子一,常宁。”还有四个半字的记载:“张氏,女一。”那“半”个字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连着记载四个没有名号的生女儿的,这些女儿“皆殇”,都早死,四个人仅用两个字,平均每人半个字,所以每人“四个半字”。
妃嫔如果没有生育子女,又没有特殊事迹的,则一字不记。
这样看来,后宫女子的地位可见一斑。她们不过是生育子女和提供皇帝享乐的工具。
《明史后妃传》说:只记载位居正号的后妃,或有特殊事情发生过的妃嫔,否则不记。
制定宫规,严格管理。这种管理从清朝制定《钦定宫中现行则例》,长达828页更是得到了明确的文字。
到了满清时代,皇帝后宫,后妃管理基本上是“四定”:这就是定编制、定级别、定待遇、定规矩。
定编制。明朝后妃不定编,但清朝定编。清朝康熙以后,后宫典制大备。规定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贵人、常在、答应、学生无定数,分居东西六宫。
当时把这种等级叫做名分,其实嫔以下的等级名分,并不严格,也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