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前202年-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又一大统王朝。
因为历史的原因,它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七年。
因皇室姓刘,故又称刘汉,是中国华夏民族文明当时最强盛的时代
它的建国历史中,出现了文景之治、七国之乱、汉武盛世、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后期还出现了戚宦之争。
当时的汉朝官制,在秦朝的执政结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机构,开始实行三公九卿制,宰丞相具有较大的权利。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
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
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
三公制度是此后分权而立,各负其责的行政管理格局的首创。
汉代军队编制为伍长、什长、都伯、百人将、牙门将、骑督、部曲督、别部司马军司马、都尉骑都尉、校尉但五校几乎成清贵武职,偏文、中郎将五官、左、右、虎贲中郎将类同五校、裨将军、偏将军、杂号将军裨将军、偏将军为杂号将军之末,与两字将军地位有别、四镇、前后左右将军、四征将军征东、征西、征北、征南、卫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大将军。
它的严格等级军制,规范了汉朝此前的军事制度,也是使得后期强大的汉帝国能打败强势匈奴我的一大前提。
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汉元帝时期,土地集中日益严重,自耕农大量破产,沦为佃农。
豪强庄园势力日益强大。
东汉后期,这一现象更甚,地主庄园势力的膨胀,亦间接导致了三国局面的形成。
毕竟一个民族的经济,一直在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历史的发展。
到东汉时期,蚕桑养殖在长江和岭南等地开始推广。
两汉时期文化科学异常活跃,对外交流意义重大。
当时的汉朝进一步奠定了汉民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东亚地区的社会主流文化。
直到到现今,“汉人”仍为多数中国人的自称,而华夏族逐渐被称为“汉族”,华夏文字亦被定名为“汉字”,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学成为中国社会几千年的统治思想,和教育核心内容。
如今的教科书还有它的核心内容,可见它的影响深远。
汉朝最早开始在京师长安设太学,并且开始传播儒学中的经学,东汉光武帝时期太学生一度多达三万。
这也是后来民国时期,各综合大学依照洋学,就此创办的模型和由来。
这种氛围使得当时来汉的西方国家,也开始学会以国家形式办学,成立了综合大学等学府。
毕竟太学此前,西部世界并没有大学一说。那时候还是中世纪战乱时代,宗教文化亦没有公益学堂。
汉明帝时期,佛教东渡首次来到中国,这也是华夏文明,衬托世界文明与宗教的一种客观事实,藏传佛教一直延续至今,宗教学说在亚洲地区很多国家长盛不衰。
汉代推广五德学说,汉初根据五德终始说,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
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这种说法。
因此汉代亦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在史学方面,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宣帝时期,在太学中立学官的,《易》有三家,《书》有三家,《诗》有三家,《礼》有一家,《春秋》有两家,后世的《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玉台新咏》中便搜集了不少。
西汉时期已经开始使用丝絮和麻造纸,东汉张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候风地动仪。公元前一世纪的《周髀算经》及东汉初年的《九章算术》则是数学领域的杰作。
其中,《九章算术》是对战国、秦、汉古代社会创立并巩固时期数学发展的总结,列有分数四则运算、汉朝的衣服,主要的以汉服,有袍、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
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
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