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随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中国的巴罗初步估计,中国的粮食收获率高于英国,麦子的收获率为15:1,而当时的欧洲,粮食收获率居首位的英国也仅仅为10:1。
清朝的经济和人口的增加,还主要归因于美洲植物玉米、番薯、马铃薯的大力推广。
可是我们说了,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势必得让人民首先富裕起来。
虽然当时大清王朝的粮食产量增加,但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他们马上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
中国人一见使团丢掉一些死猪死鸡,争先恐后跳下海,去捞英国人的弃物。
而接到使团的残羹剩饭,对他们用过的茶叶,中国人总是贪婪地争抢,都要千恩万谢,然后煮水泡着喝。
难道我们当时的国人就是如此卑俗不堪,不注意形象么?
即使在史书上看到的所谓康乾盛世。
乾隆时代,民众吃糠咽菜的记载比比皆是。
同时期的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费后,可剩余11镑,约合33-44两白银。而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为35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民众其实还要负债3两,才能过活,根本没有生产剩余。
那些因为自然灾害田地欠收的,和家里突然意外死了男丁和主要劳力的如何得活?
所以一旦遇到饥荒,普通人家会立刻破产,卖儿卖女十分普遍。
这样来看所谓的康乾盛世,无非又是一群文人为了鼓吹,而杜撰的历史光鲜事实。不过那种光鲜是驴屎蛋子,表面的光鲜。
丝织业在清代手工业中当时占有重要地位。
毕竟我们此前不是说了一大篇的满清服侍?
康熙中后期,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当时江宁、苏州、杭州、佛山、广州等地的丝织业都很发达。
江宁的织机在乾、嘉时达到三万余张,而且比过去有许多改进,当地所产丝织品,畅销全国。
即使在偏远的贵州,丝织业也得到很大发展。
毕竟市场有需要,民间就大发展。
皇帝一群后宫人等,穿的用的都是来自民间制造、宫女的刺绣,因此这种行业也就兴旺发达,丝织品好卖,毕竟比种地强很多。
道光时,贵州遵义绸“竟与吴绫、蜀锦争价于中州”,招致了秦、晋、闽、粤各省客商竞来购买贩运。
清朝在当地设织造衙门,必然是市场有好股,这国家就要出面干预来控股了,于是满清官家的一种所谓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江南丝织业的正常发展。
自然一群靠丝织品瞬间起家的官宦商户,也能从这里看出很多端倪。
清代的棉织业在江南一些地区也日益发达。
棉纺织的工具有显著改良。如上海的纺纱脚车,织布机也有一些改进和革新。
当时的棉布生产,无论数量或质量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
上海的“梭布,衣被天下,良贾多此起家”。苏州的“益美字号”,因大家誉其布美,用者竞市,一年消布,约以百万匹,结果十年富甲诸商,而布更遍行天下,二百年间,滇南漠北,无地不以益美为美也。
苏布名称四方,可见信誉之广。
无锡也盛产棉布,乾隆时,坐贾收之,捆载而贸于淮、扬、高、宝等处,一岁所交易,不下数十百万,有“布码头”之称。
如今的苏州、杭州、江浙一带也是丝织品,小工业制品的国际大市场。
中国人除了会吃,还真懂得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