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蛮族战皇> 第100章 民族工业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0章 民族工业(2 / 2)

清代前期,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各种商品行销海内外,四方流通联系更加密切。

那时的河南、东北的棉花供销各地,而棉花却又仰给于外省。

广东佛山镇的各种铁器,行销全国,当时有“佛山之冶遍天下”的说法。

其它如苏州的丝、棉织品,南京的绸缎,景德镇的瓷器,广东、台湾的蔗糖,安徽、福建、湖南的茶,也都行销各地。

特别是江南丝织品,清代比明代有更广大的国内外市场。例如南京所产的绸缎,几乎行销遍全国。当时中国的手工业产值占全世界工业、手工业产值的30。

这些属于民间的一些东西一直都是在源源不断的出口的。并没有锁国闭关。

在康熙初年一度开放海禁,允许沿海居民出海贸易,但是,又决定不准外国人来华贸易。

康熙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急剧膨胀且发展快速,大量的茶叶、丝绸、棉布、瓷器和漆器经广州口岸运往欧洲销售。

清朝跟日本、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马尼拉以及欧洲也有贸易来往。

甚至中国还做转手生意,把从欧洲进口的布匹出口转销日本。

在康熙年间,原本闭关锁国的中国逐渐向外界开放,并维持着国内、近邻贸易以及欧洲贸易。

并且形容中国的各个省都拿各自的特产来进行贸易,而且有了联盟保护的趋势,这种趋势占据着所有的城市。

以致于满清的一群大臣们,都在商业领域有自己的股份,其中有许多官员,都把自己的资金委托信誉好的商人去代理,以图自己的资产能在贸易往来中稳健增值。

早期的银行信托,就是在官场中兴起来的。

当时的所谓盛世,是不是某些官场文人,基于这些来讲的,只是说除了那最贫苦的家庭(拿低保的),其余的国人都能通过各自的商业活动,能轻松的搞手机上网投资信贷和各种商业app,就此过上小康生活。

当时的清朝对外交,进行严厉的限制,首先对出口商品有严格限制。

其实是有针对性的,不是全面的商品实施封禁海域。

军器、火药、硝碳、铜铁可以制造武器,均在大清的出口严禁之列,米麦、杂粮、马匹因内地缺少,亦禁出口。

这是一种国家军事和经济上的保护措施,即使我们现在和世界各国,都是如此。以后也不例外。

如果片面的说当时的大清是一个很盲目的闭关锁国的腐朽王朝,这就是没有依据,就说人犯罪的一种调调了。

书籍则可能泄露中国的文化现实状况,当时也不许运往国外。

中国本来能制造巨大的帆船,出航远洋。

到康乾时期,世界各国的航海业突飞猛进,船只越造越大,而清廷却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

这船造大了还判刑充军?

人家出海也不至于划一个腰盆出克吧?

对于出洋的水手、客商,防范极严,要官方各给腰牌,刻明姓名、年貌、籍贯,庶巡哨官兵易于稽查。

其实在大清朝,人家就懂得办理身份证,出国还要实名登记了。

我们是什么时候才开始搞这些的?不能问?哦!换个话题

中国人到外国贸易,立定年限回国,如逾期不归,永远不许返回,其实这就是早期的护照签证说。

即使三世居于外国的华侨,也要设法招回治罪并株连其家属。

当时他们这种很不人道的管理形式,这种以天朝大国自居,采取不与西方通商的闭关锁国政策,完全堵塞了可能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

其实当时换张王刘李陈华夏上百个姓氏家族来处理这件事,亦是一样的。

为何这般说?毕竟皇室佬有得吃,住在我此前说的紫禁城里,还有得穿,还没有说起,喝、玩和乐。

任何人都是不希望自己国家的文化,资源等外泄的。加上我们地大物博,不要西方的意面,还需得用刀叉来吃

那些老外想来骗白花花的银子走,事实上没门,我锁国了。

清朝统治者不重视对外贸易的经济利益,只把通商当作怀柔的手段。

当英国商人给清朝的文书中要求扩大通商,声称中英通商“与天朝有益”时,乾隆帝渝令两广总督苏昌严禁通商,他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一封信中也表示不用互通有无。

清朝的对外政策就是建立在这种“天朝上邦”意识和传统的自然经济观念以及诸如“不宝远物,则远人格”之类的观点上。

因而,贸易变成了“怀柔遐方、加惠四夷”的政治行为,而并非将其视为经济发展的需要。

它盲目坚持“天朝”体制,以四夷之共主的面貌出现,在国际关系中,既不考虑交往的平等性,拘泥于三跪九叩之类礼仪末节,也不考虑经济利益,用朝贡代替国际贸易。

但是它要有能力锁国,为何后期的鸦片大量的运来了,而且洋人还纠结八国联军,打到园子里来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