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襄公四年(bc569)夏,叔孙豹到晋国去访问。晋悼公设宴款待他,并在宴席上演奏了《肆夏》三篇;演奏完毕,叔孙豹没有拜谢。乐师又演奏了《文王》三篇,叔孙豹还是没有拜谢。乐人最后演奏了《鹿鸣》三篇(《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叔孙豹这才拜谢了三次。
宴会结束后,韩厥请外交官子员问叔孙豹:“夫子奉命屈尊来到我国以延续友好,寡君以先君之礼来招待夫子。夫子舍弃重乐不拜,却拜些普通的乐曲,请问是何种礼仪?”
叔孙豹答道:“三《夏》篇,是天子招待诸侯的曲目,使臣不敢与闻;《文王》是君主相见的曲目,使臣不敢僭越;《鹿鸣》是晋君赞许寡君的,臣怎敢不拜?《四牡》是晋君夸奖使臣的,臣怎敢不拜?《皇皇者华》有言:‘必咨于周。’臣怎敢不拜?”
韩厥得知后说:“周礼尽出于鲁,此话可真不是虚言,我作为晋国上卿,竟然不懂礼仪,真是丢人啊!”
叔孙豹回国后,鲁襄公的的生母定姒去世了。
定姒嫁给鲁成公时地位很低,所以也没有为自己种植楸木(只有卿大夫和一定级别的贵妇才可以用楸木做棺木的待遇)。
季文子为正卿,他负责决定定姒葬礼的规格和程序。由于鲁成公夫人齐姜已经按“小君”(君夫人)之礼安葬了,所以季文子认为对定姒就按照一般的礼仪安葬就可以了,于是他就省略了在祖庙停放棺材、棺外加椁、葬后不哭于庙的仪式。结果葬礼方案一经公布就引发了广泛质疑。
匠庆(公室专用工匠的首领)责备他说:“您身为正卿,而不能成全小君的葬礼,这是对君主的大不敬。君侯长大后如果要追究,谁来承担大不敬的责任?”
季文子默然不能回答,但是他显然不肯承认和改正错误。当年季文子自己在东门之外也种植了六棵楸树,打算用它们为自己制作棺材。
匠庆于是说道:“那就用东门之外的楸木为小君成丧吧!”
季文子说:“不必使用那么贵重的树木。”
匠庆似乎铁了心要与季文子对抗到底,他不管季文子如何如何吩咐,立即带人把那六棵树砍了并制成椁,季文子也没有阻止他。
后来有人说:“《志》中有言:‘多行无礼,必自及也。’说的恐怕就是这种情况吧?”
关于诸侯对盟主供奉轻重的变化是这样的:从前齐桓公为盟主时,列国对盟主的供奉负担并不重;晋文公成为盟主后也延续了齐桓公的做法,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晋灵公后期。晋灵公在执政最后两年里将诸侯的供奉义务提高了数倍,晋景公即位后也尝到了甜头,晋厉公又增加了数额,结果政策就这样延续下来了。列侯苦不堪言,他们只得通过剥削附庸和国人来完成任务。当时有些小国没有资格参加盟会,他们也就没有义务向盟主进贡。
鄫国是个东夷小国,位置在今山东苍山西。鄫国临近邾和莒,经常受到两国骚扰;鄫子为了给国家找座靠山,便去见鲁国人。
孟献子马上感觉到此事大有可为,于是说:“鲁国当然可以为鄫国提供保护,但是鄫国应当帮助鲁国分担送给晋国的供奉。”鄫子认为付出代价也是应当的,他便痛痛快快地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