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师道等人并不知道武大郎提出这个造反的依据是什么,或许按照大宋现在的情况,真的会在发生一次造反。
但问题是,武大郎怎么会知道是在两浙一带?
而且还说的有板有眼,就好像能未卜先知一样。
种师道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军事家,对战局的把握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跟武大郎一比,自己好像就是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孩一样。
武大郎能看到的战局变化,他却看不到,最后还要武大郎提醒,而武大郎只是一个文官啊。。
种师道现在真的是越来越看不透武大郎了。
不过这些还有待验证,万一武大郎的判断是错的呢?
而让种师道看不透的武大郎只是占了知道历史的便宜,武大郎知道宋江起义之后,后面有一场规模更大的方腊起义。
但现在大宋的历史因为他已经悄然改变,武大郎也并不知道方腊起义到底会不会爆发。
如果方腊起义纯粹是农民起义的话,应该不会爆发,毕竟税收降低,而且不再乱收苛捐杂税,百姓肯定会安定下来。
但如果方腊起义是白莲教在背后推波助澜的话,这场起义肯定会爆发,白莲教不可能放过这次机会,因为这次是唯一的一次机会,往后百姓生活好了,便再也没有这种可能了。
不管会不会,武大郎叫种师道事先准备总是没错的。
在武大郎交代完这些事之后,这场宴会没过多久便结束了,大家也各自散去。
而蔡京那边的宴会也跟武大郎这边的差不多,桌子上的东西吃得所剩无几,宴会也差不多要结束了。
不过在结束的时候,总有人喜欢出来搞一下事。
邓询武开口说道:“武大郎离开确实是一个值得庆祝的事,但武大郎离开又不是不回来,回来之后我们不是又要回到了以前的日子吗?”
余深沉吟了一下:“所以,邓尚书是想让武大郎永远回不来吗?”
邓询武:“我只是想给武大郎制造点麻烦,让他难以回来。当然,如果永远回不来就更好了。”
白时中:“没错,我们这饭也不能白吃,大家一起集思广益一下,想出一个对付武大郎的办法。”
张邦昌冷哼一声:“蔡太师没来参加宴席,既然让方青山宴请我们,那就让方青山想一个法子好了,毕竟他是可以跟武大郎媲美的人物。计谋肯定不比武大郎弱吧。”
许多大臣眉头微微一皱,都这个时候了,他们居然还这么不团结,这张邦昌好像一直不待见方青山。
不过这些大臣也没多说什么,既然蔡京看重方青山,那么方青山就应该接受这一切考验,所谓欲带皇冠,必承其重,方青山也要接受来自他们这些大臣的考验才行。
方青山的脸上始终挂着和善的微笑,好像并没有因为张邦昌的挖苦而感到生气,一直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而张邦昌越看到方青山这种淡然的神态就越生气,他完全不明白蔡京为何就偏偏看上这个小子,反正在张邦昌的眼里,方青山不是什么好人,感觉蔫坏蔫坏的,跟武大郎一样的一肚子坏水。。
不过好像也不能拿这件事攻击方青山,毕竟在场的各位都不是什么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