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敌军的骚扰,静海县再次恢复了平静。
说平静只是相对而言的,其实静海县现在是相当的热闹。
这种热闹则是来源于大力发展的势头。
按照武大郎的吩咐,那些原本建城墙的百姓们现在投入到了造船的热潮当中。
不过造船是一项技术活,要求比较高,是要有些木匠基础的人才可以胜任。
而那些对木匠一窍不通的人也并不是没有用,搬木头,运泥土、开运河都需要他们来创造。
当然,那些在水泥厂工作的工人,他们家的房子也已经开始建造。
他们可是首个能住上新型水泥房的百姓,是一种难得的荣光。
他们也更加积极的干活,也算是对武大郎的报答。
因为他们知道,这一切都是武大郎给他们的。
武大郎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改变了静海县,改变了整个直沽寨。
就这样一连几天过去了,大宋的真正援军也就此到来。
援军的将军便是镇压方腊起义的种师道。
种师道害怕静海县会挡不住敌军的进攻,所以也是日夜兼程。
后来听探子汇报,说静海县不仅守住了,还击退了辽军与高丽军的十多万联军。
当时,种师道整个人都愣住了,他不明白武大郎是怎么做到。
一个个小小的静海县,只有一万的人马,却将十多万的敌军击退,就算孔明在世也办不到吧。
种师道同样是一个军事奇才,不过他自认为他是办不到武大郎的壮举的。
但他却迫切的想要知道武大郎是怎么办到的。
这种迫切的心理并不是好奇心,而是一种对谋略的渴求。
于是,种师道一到静海县,问了武大郎的住处,便马上去了武氏宾馆去寻找武大郎。
咚咚咚
武大郎的门口响起了敲门声。
“进来。”武大郎在屋子里说道。
种师道推门而进。
种师道看了一眼,便马上就看到了坐在桌子边泡茶的武大郎。
几个月没见,武大郎跟他在京都见到的那个武大郎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虽然样貌没变,但种师道感觉武大郎的整个人的气质却发生了变化。
似乎更加的成熟稳重了一点,有一种举重若轻的姿态。好像一切事在对武大郎来说都不是事,这是一种极为强大的自信心。
武大郎看着种师道楞在那里,便喊道。
“傻站那干嘛呢?过来啊。”
种师道回过神来,略微有些尴尬地走了过去。
“种师道拜见武大人。”种师道走到武大郎的身前说道。
虽然种师道的官位比武大郎高,但武大郎毕竟是钦差大臣,是代表徽宗的,礼还是要的。
不过只有种师道心理清楚,他拜武大郎并不仅仅因为他是钦差,而是因为他是武大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