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从明末开始生存> 第一百五十九章 又一处地块姓文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五十九章 又一处地块姓文了(1 / 2)

 看官兵退走了,文启东也就不再关注官府方面的动静,专心修建海边的流民安置大营。

现在,来海边干活挣口饭吃的村民,已经达到了一万五千多名,这个人数还不是固定的,因为每天都还有附近的村民过来。

就现在的人数,加上一二千名的海盗,已经有近二万人聚集在海边干活。

之所以短时间内来了这么多人,是因为周边的府县,像是北边不远的山东琅邪府和东边的徐州府,南边的海州府,这都是人口密集的地区。

寒冬腊月,周围村民的日子难熬,冬季对衣单无粮的农户来说,那就是在过鬼门关,每年的冬季,都有很多人挺不过去,在饥寒中死去。

如今有了干活就能吃好喝好的所在,周围的村民,几乎是全家出动涌到海边工地干活,只求能吃上饱饭。

来到工地,家中的壮劳力干土方基建,民妇老人在后勤干着做饭、送水、浆洗等杂务,就连几岁的孩童,也用那干裂的小手,在地上拾一些柴禾杂草,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小活。

为了保证这近二万人的吃食,文启东把移民船队抽调出了两部分,合适运粮的大船,前往棒子国运粮,不适合出远海的小船,在得到文启东提供的拖网后,专门在附近的海面捕鱼。

明朝的黄海湾,不用出远海,就是近海,随便一网下去,没有几条小船合力,拖网里的海鱼根本就拖不动。

到棒子国运粮的船队,文启东都是让他们先行出发,几天后,文启东感觉船队已经快到半岛海岸了,再动身去和船队会和。

到棒子国运粮,文启东都是不付钱的。

要说不付钱也不对,文启东是先付高价的钱,粮食运走后,再把自己的钱拿回来。

一般都是,文启东先用时一个时辰飞到半岛,选定靠近海岸的一处城镇,找到当地最大的粮商,以两倍的价格购买粮食,还是付现银。

要求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把粮食运到码头,等购买的全部粮食运到码头,这时运粮的船队也到了,船队把粮食装走,文启东再回去,把自己购买粮食的钱,再拿回来。

当然,有时可能会顺手多拿一些,谁让文启东对银子不感兴趣,分不清库房的银子,哪些是自己的。

半岛面朝大明的西海岸线几百里长,分布着大小十几座城镇,从近到远的来,每隔几天换一座城镇,可以保证粮食的充足供应。

文启东每次一来一回只需要半天时间,运粮的船队一来一回得好几天,有点太耗时间。

不过,运粮的船队有六十艘大船,平均每船可以装二百石的粮食,一趟下来,就够现在工地上的人吃上一个月了。

对于从棒子国运粮,文启东不打算停,粮食多了,就把多余的粮食储存起来。

首先海边的流民安置基地需要储存一些,大员岛上也得存放一定量的粮食,要不然,前期去岛上的流民如果没有粮食,不能坚持到开完荒,能自给自足之时。

去搞半岛上的粮食,一个是距离近,水运方便,另外就是不让半岛上有余粮供应给后金。

减少半岛上的粮食储备,让半岛变成后金的拖累,而不是一处物质补给基地,也算间接的帮大明一点小忙。

前期搞粮就这样让当地人主动配合,等以后朝鲜的商人不上当配合了,到时就换一个目标,到东瀛倭国去搞粮,文启东打算到时武装个几千人的海盗团伙,专门到倭国去抢粮。

随着来工地干活的人越来越多,为了能让来干活的村民度过寒冬,文启东对流民安置营地的建设,不断的升级扩大,只为了让来的人,能一直有活干有饭吃。

原先设定的简易土木安置营,文启东直接改为砖石建筑营地,营地的面积也一扩再扩,由前期几十亩的营地面积,变成了占地上千亩的一座小镇。

看着越来越多,每天管两顿饱饭,就老实干活的村民,文启东对原时空炎黄国,搞基建拉动内需有了一点理解。

有活干,有吃的,就能让绝大部分人,都能老实的、出着苦力的活着啊!。

对于几万人的管理,文启东还是照搬山阳镇那一套,制定出规章制度,给出安置营地的建设图,交给能干的人去实施。

雷山村的老童生王光和,就是文启东这种选人制度下的受益者。

今年四十一岁的王光和,为了科举,耗光了家里的财产,却连一个秀才功名都没考上。

去年底,为了一家人不被饿死,他卖掉了自家最后的两亩薄地。

由于是没人要的山坡旱地,两亩坡地只卖了一两多银子,一家四口人,一两多银子只坚持了一个多月,家里就又断粮了。

寒冬腊月,在家徒四壁破败不堪的家中,一家人望着空空的粮缸,愁眉苦脸不知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为了不让一家人饿死,以前只知道读书的王光和,放下读书人脸面,去求人借贷,到集镇上写春联挣钱。

可世情维艰,他那不多的亲朋好友们,也都是家无余粮,借到的那点钱粮,不够吃上几顿饱饭。

到集镇上写春联,集镇上,那些秀才们的摊位都是生意冷清,他一个童生,那里还会有生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