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鱼儿,你这剧有没有打算开第二部的。”显然梁竞对于这第一部的剧情已经如此期待了,是询问陈安隅。
这点陈安隅听了却是笑着摇头:“暂时是没有的。”
但少年包青天是有第二部的呀。只是陈安隅还是那句话,就是这个剧应该是没多大必要让他拍第二部的。
毕竟如今多年过去,重温经典,蓦然发现,少包2的口碑之所以差这么多,第一部男主早就给给了我们答案。
他曾经提到过拒演少包2的理由:跟制片人签了合约,本来要拍3部的,前提条件是‘我对剧本要认可’,第二部剧本拿出来的时候,觉得跟他预期的相差太多了!
幕后的真相是不是如他所说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荧幕上看到了他说的这个“事实”。
那么,到底是什么“事实”让少包2的口碑差这么多呢?
第一点、“廉王与我娘的二三事”的前传后续太长
以前看剧的时候没有弹幕,如今重温老剧,陈安隅往往喜欢把弹幕也打开。
重温的时候,有两个弹幕,让人印象深刻:“七集了,一点正事没干”;“三廉王与我娘二三事”。
“二三事”这词,还得追溯到第一部中,包拯到京赶考时,他们逛街看到的那些话本故事。
少包2的两个沉重事实:剧情拖沓、非必要故事铺垫太多。
少包2中的第一个案子,是花了10集才真正解开谜题的,而这中间,穿插了太多“外围”的东西。
不必要的人,不必要的情节以及不必要的镜头,都占据了太多的故事时长。
“横陇决堤、宫中疫病、展昭跟东洋人的对战、书院学生盗窃案、官府积压案子处理、包拯钱包丢失、三廉王几次被刺杀、小蜻蜓身世之谜、公孙策投靠襄阳王、边军对决”这几个跟“贪污舞弊”案有关。
很显然,不论是前面包拯的心态变化历程,还是小蜻蜓跟包拯之间的钱包真相,身世之谜,甚至是后来的陆湘湘的屡次试探,都显得多余而无趣。
其实,我们可以理解导演有心给包拯和公孙策各自组cp,所以将着眼点落在小蜻蜓和陆湘湘身上。
这也是“老规矩”了,第一部中,楚楚就是对应的包拯,庞飞燕对应的公孙策,可差别在哪儿呢?
差别在于,少包2的人物塑造上,太着急了!
第二点,人物设定扁平化,演员演技不够
有句话不假:演技不够,颜值来凑!
从某些角度看,陆毅的颜值确实不低,小蜻蜓也挺好,但这条规律,也不全对,至少,在少包2里,不见得实用。
少包2在塑造角色的时候,太着急了,角色设定过于扁平化,如果这是剧本的锅,那么演员呢?
没能从演技上力挽狂澜,也是演员的问题。
仔细对比过前两部的人,其实都知道,少包系列的剧,以包拯为主,公孙策和展昭为辅,再加上他们身边的几个人关键人物,便是一个侦查小团队了。
少包1中是5人组合,分别是包拯,公孙策,展昭,凌楚楚,庞飞燕几个,他们的出场,其实是很讲究的。
率先出场的是诗书风流的大才子公孙策,而后才是包拯,包拯两耳不闻窗外事,只对案子感兴趣,公孙策自命清高,对包拯瑜亮情结挺强。
其他的人物,都是随着剧情推进慢慢出现,并不会有喧宾夺主的错觉。
凌楚楚在第一个案子中,戏份不算多,展昭在书院的部分出场,奶萌奶萌的,很吸睛,庞飞燕在隐逸村中出现,咋咋呼呼的,也很有记忆点。
对于人物的性格,处事动机,行为模式,都塑造的丰富,有理有据。
就以庞飞燕为例,她本是太师千金,从小出入于宫廷,娇纵任性,对宋仁宗都敢直言不讳,可她的骨子里却又是柔软的,温暖的。
作为一个庶女,失去生母的时候年纪还小,不记事,但她也是一路顺遂着长大的,在父亲,姐姐的呵护下,她一样懂人情世故,人心不古的道理。
可以说,庞飞燕这个角色,被塑造的很好,生动,鲜活。
只是,人物塑造塑造从来都是一门技术活,不是每个演员都有这种本事,更不是每个编剧都有这能耐。
少包2中,明明是“少年”,但世故了两年的包拯,却在陆毅的演绎下,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
陈安隅感触最深的,便是公孙策查出真相被包拯斥责后,跌跌撞撞离开,陆湘湘跳出来怒骂包拯的时候,包拯的表现,简直让人十分无语。
作为一路陪他上刀山下火海的挚友,公孙策身患奇疾,失明在即,就这么受了刺激离开,陆毅饰演的包拯竟是眉头都没有皱一下,这是冷静,还是冷漠?
对比于会为了公孙策延误考试,会为了崔明冲的死痛心疾首,会为了蒙放的自杀而痛苦不堪,会为了沈良的死,苦涩不已的周杰版包拯,陆毅版的,太冷血了。
即便受了刺激,有所成长,可包拯不该是这样的,少包里的包拯,一心只问真相,可他会有人的许多情绪外放,他的情感很细腻,骨子里是温柔,温暖的。
可少包2的包拯,在该严肃的故事中,他忙着跟小蜻蜓嘻嘻哈哈,在该嘻嘻哈哈,又或者该表现其他情绪时的故事里,他却是严肃的。
更让人觉得难以接受的是,少包2里的人物故事太累赘了。
先是用了几集表达包拯的心境转变,再花了几集的功夫,大部分的镜头塑造小蜻蜓,然后又花了不少力气去塑造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几个。
这些人物的性格,行事,就像倒豆子一样,一口气倒下来,完全不管观众是不是能接受,是不是能理解。
少包1的人物性格处事如何,都是需要观众透过一些事去慢慢体会,慢慢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