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萧妃娘娘在宫门被封之前。派人送来书信。”来人呈上一支簪子。魏列夫接在手上,拧开簪头装饰的碧玉,原来这簪管是中空的。
挑出一张极薄的纸张——说是书信,其实只要寥寥十几个字,却看得魏列夫一身冷汗。
“来人,叫南宫兄妹过来!”
这对龙凤胎的兄妹一进门,魏列夫就直接问道:“这个李宛,居然是女儿身!南宫博,你可知道?”
南宫博展颜一笑:“原来魏相也知道了。”
“那她到底是谁?”
“陆明峰的女儿,闺名陆婉贞。”
“你……你既知道,为何不说!如今这个丫头已经被皇帝封了侯爵,还晋升为右相,已然跟老夫平起平坐,她……她居然还要上本弹劾老夫!哼,呵呵……”魏列夫怒极而笑,连声说道:“滑天下之大稽、滑天下之大稽……陆明峰,你养了个好女儿!”
南宫兄妹对视一下,奕兰道:“丞相恼些什么?您现在动手也不晚呐。”
魏列夫平稳了一下心境,说道:“正是,老夫现在动手也不迟!十年之前未能斩草除根,这次就做个了断吧。南宫博。京内你手下有多少人调用?”
“南宫家三十六亲部已在昨日傍晚会齐京城。”他顿了一下,“原本有四十九人,崇山之役折损了十三人,如今连我兄妹算上一共三十八人。”
魏列夫轻易的忽略了他的解释,只说道:“好,你们南宫家都是身怀绝技的奇才,如今正是用人之际,但凡立功的,事后皆赏千金。至于官职封赏,你们大可提出期望!”
南宫博微微笑道:“谢魏相如此大方,只是我等闲散之人不求为官作宰……魏相当年救南宫家于危难之际,南宫家许诺为您效力十年,您记得吧?”
“当然。”魏列夫疑惑他为何出此一问。南宫博也不多语,只道:“魏相有什么吩咐,知会一句便可。”
魏列夫满意的点点头,道:“你们准备一下,待老夫去忠烈侯府一趟,回头直接围了宁远园!”
“什么?忠烈侯被免职禁足?”郑皇后惊怒交加,连声喝问:“谁害得他?陛下怎么说?”
有宫女唯唯诺诺答着,是陛下亲自下的旨意……
“啪”的一声,桌上的杯碗震得乱响。皇后的手也颤抖起来。“不可能的……陛下会这么快就忘了夫妻情义,忘了我郑氏为他登基立下的功劳?罢了涛儿,这是要治我郑家于何地?”
“娘娘息怒,陛下不过是说要彻查秋闱刺客一事。小侯爷是御林军的主帅,难免牵连。另外也有十几个将军也被禁足了……二公子官职未变,而且户部李尚书又加封了右相,二公子应该就是下任的尚书吧。”
郑皇后摇了摇头:“他宁愿封外人作右相。也不愿给郑氏实权……他在防什么?防着我吗?我和他是结发夫妻啊……”说道伤心之处,几欲落泪。
众人皆知皇后这是在埋怨皇帝,谁都不敢多ha嘴,只有垂手静待。
郑皇后轻拭泪水,道:“罢了,如今恩义两绝,我不再指望什么了。”她扶了扶头上的凤冠钗环,冷声道:“准备笔墨。”
婉贞一回府便对晓茹说道:“姐姐,京城不能久留了,准备一下送你出京。落雁也是,不能再留下了。”
落雁愣道:“为什么?我……我也可以帮忙。”
“不行。”婉贞断然说道,“陛下破格许以高官,乃是希望我与魏相拼个鱼死网破……李宛亦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你们必须尽快安排,我今晚就要送奏折进宫,只怕明天再走便迟了!”
晓茹秀眉颦起,道:“你的话有理,我在这里会添麻烦。不过我也不愿白当了这个状元夫人——这样吧,我去城郊奉菊的店里等你,同时修书给会贤帮——我曾救过他们帮主等几人,他们又经营着漕运、米粮等等,余家也和他们颇有联系——希望对你有用。”
“如此。多谢姐姐。”婉贞转过身看向落雁和赛燕,“你们……”
“我也来帮忙。”落雁一反往日温文尔雅的样子,“我学了武艺,还有家将保护,我不会添麻烦的!”
赛燕笑道:“对啊,她爷爷不是还说让她做点大事出来么,这回正好啊。至于我么,突厥的王宫我都去的,京城这么热闹怎么舍得走?”
婉贞叹了口气,知道劝不动她二人了。忽然想起一件事,道:“赛燕,既如此,你现在就去打听点事。”“什么?”“梁振业今日未来早朝,我怕皇……或许出了什么事情,你乔装到御林军那边打听一下。”
赛燕立刻说道:“好,我去去就回。”
“阿婉,”李昭出现在众人身后,“要不要我去魏府那边转转?”
婉贞想了想,道:“罢了,事到如今,谅他们再难翻云覆雨。大哥,你马上把晓茹和德云送出城吧。”
德云叫道:“为什么要我送我走?小姐,我跟你闯了这么久了……”
婉贞打断她:“今日不比以往。况且晓茹一人在外我也不放心,有你陪着她才好。”
德云有些不情愿的点点头。
李昭凝视婉贞片刻,只说句:“我很快回来。”婉贞微微点头,知他心意。
已经过了正午。李昭带着晓茹和德云出门,婉贞回到书斋开始拟写奏折而未相送。
郑府的书房里,郑涛正在生闷气,郑涌担心大哥也没有去户部衙门。只陪他静坐饮茶。
“大哥不必太多虑,只须配合刑部将事情交代清楚,相信陛下定会宽待。”郑涌一面将茶烹好,缓缓倒入杯中,一面轻声劝导。
郑涛没有做声,只接过弟弟敬的茶,细酌一口,只觉得沁香袭人。他从小不喜这些缓慢又文静的事物,郑氏又是武将辈出的世家,家中的子侄大多投身军旅。郑涌却是个异类,年纪虽小便沉稳内敛,长辈们都赞其有大将之风,他却说自己不想学武,欲以文治报国。仔细想来,安邦定国果然更需懂文治的人才。
那么,郑家又会何去何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