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蓬勃发展的传媒业中,纸质媒体进入“老迈、笨拙、呆板而次要”的行列,如同其它老的、旧的“基础艺术”——戏剧、舞蹈、书画、雕塑和音乐等的遭遇,书籍正成为诸如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等新兴的强势传媒的附庸和“垫脚石”。
写作已不再是一种高不可攀的职业,那些“依托网络、轻易发表、迅速走红、进而成为‘轻松文化’代言人”的“邮件作家”、“短信作家”、“博客作家”、“微博作家”甚至“灌水作家”,在虚拟空间大红大紫之后借势杀入传统的“纸媒介”,大肆挤占传统文人本已狭小的生存空间。
当“梨花体”、“口水诗”和“白纸小说”肆意横行,“思想界炮轰文学界”便成为常态。的确,当代的文学作品大都脱离现实、缺乏思想乃至丧失良知,只注重表现个人生活、个人情感、个人欲望以及展现个人隐私的文字注定饱受诟病。
世界在繁荣、衰落、战乱、恢复之间一再轮回,文学每每在繁荣期参与浮躁、在衰落期批判现实、在战乱期呼唤良知、在恢复期反思过去。可是当“虚拟”取代了“虚构”,当“八卦”比“新闻”更有生命力,以文学为生、为荣的人便难免扭曲了世界观。
“物质贫血症”必然导致“精神的自卑和放荡”,那些曾经尊严、雄辩、豪放、婉约、简明、优雅、轻快、诙谐、精辟、纯粹、绚丽、勇敢、智慧的天赋,已经被浮华而残酷的现实阉割!作家们被迫或主动地以暴露狭隘的、淫邪的和凶残的个性而谋生。
文学的风格即是作者的风格,每一篇文字都是作者的想象和自传。当必须摘下“师道尊严”的面具,在名利的驱使下为谬论摇旗呐喊,许多具备大师潜质的写手便逐渐步入“卖文”、“卖笑”、“卖身”甚至“卖国”的可怕境地!
作家是以强大的精神力量“记录现实”并且“创造未来”的职业,作家的立场不论从一元到多元的发展和变异,还是受到各种思想、流派、价值观和探索方法的影响,对于人性的客观分析都不应该与个人的物质需求混为一谈。
发挥圆熟的文字功力和法律赋予公民的话语权,不回避矛盾而且主动解决矛盾,在灵魂层面刻画人性的枯萎、蓬勃、冷硬和热忱,作家要立志在虚构中创造真实,在荒诞中掩藏意义,在幽暗中寻求光明,为寒冷刺骨的现实送去温暖,并对值得拯救的“病人”加以抚慰、教导和治疗。
在写作大军之中,一气呵成的是天才,灵机一动的是鬼才,更多的则是永远成不了大师的匠人。匠人未必大师,大师却多为匠人。
可惜世间太多技巧完熟的烂作品,所以有识之士一再强调“专业写作”而非“专职写作”,因为专业知识比写作技术更具吸引力。
古往今来,在全世界范围内,真正的作家不超过一千人,而真正堪称名著的不过几百、上千部,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至少还有十倍、百倍于此的好作者和好书籍被历史或人为地湮没了。
准备成为大师的人都要作好“被埋没”的心理准备,否则,不仅名声“被埋没”,许多应该拯救众生的撼世之作也将夭折。
总之,即使对于整个世界已经失望,距离纯粹意义上的审美和艺术越来越远,还是要以悲悯之心怜恤人性的阴暗,仍要敢于发出意味深长、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呐喊。所谓“水涨船高”,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必然有更多大师级的名著和巨著面世……
社会进化的脚步越来越疾,积累和创造的知识越来越多,阅读的速度却无法更快,在知识和技术大爆炸的当代,曾经风靡的“固定程序阅读法”、“计时、计量快速阅读法”、“灵活变速阅读法”、“整体与部分阅读法”、“重点精华阅读法”、“高标准全方面阅读法”等等,一般只在求学期与专业学者群中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