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荷包,绢儿将油灯放在自家床边,摸出了绷子。(看了又看小说网站)前几日才学会了做扇套,绢儿便要学以致用,想赶在云哥的生日前,送上一件带绦丝的绣墨竹白底扇套,正好配云哥珍藏的一把竹为扇骨,绢画为扇面的折扇。
绢儿设计的扇套上墨竹图是当初学十字绣时特意收集了若干中国画图样之一,那幅水墨竹画只用着墨色的浓谈相生相融便勾勒出竹的风姿,简约却不简单。如今绢儿边回想边用枣心笔,凭着记忆加上自己的构思,最后煞是大费苦心才定了个初稿,画在黄纸上。待画好后,绢儿才发现这幅简约的竹图虽大部分只需用黑线,但光是这黑线却至少需要用上深浅不止五六个色,其中还得加上浓棕色。
害得绢儿头痛:指不定这礼物也隔上了一年才做得出来,真是自讨苦吃。
照着身边纸上画的竹图,绢儿将所绣花样用枣心笔在蜡纸上细细构出轮廓,再用细针沿着蜡纸上所画的细线刺出均匀小孔,再将蜡纸放在白缎布面上一并绷在碗口大的绷子上的。
说到这里顺便谈一下枣心笔,绢儿来这个世界之前,只当中国古代用笔只有毛笔,如今才知竟是自己孤陋寡闻,不识历史,这古时书写绘画除了毛笔外,还有硬笔,而这硬笔种类之多、用材之广,但凡矿物、动物植物、金属都可制为笔,就连用石灰造的粉笔,绢儿也曾“惊鸿一见”,很让她惊叹,如今手中的枣心笔是用竹管为套石墨作心制成,画出的线细而匀,分明便是古代的铅笔,虽这笔民间极少见据说是宫里传出来的,但也证明铅笔早有存在,倒让自己这等穿越女叹息后自嘲笑,古人那么聪明干什么,不让自家发明致富,偶尔想炫耀的小聪明又怕指不定是老祖先们玩剩的。
虽学了一年的刺绣,绢儿却依然绣功不佳,还未开始绣几针,手指便被针刺了二次,痛得她呲牙裂嘴。一会感觉有些身子不支,想是淋了雨已有些感冒,只得放下手中针线,躺上床盖好被褥。只是躺在床上却睡不着,便拿出藏在枕下的一本诗词集细细翻看。
这本诗词集里的诗词皆是是云哥一笔一字抄录而成,特送给绢儿作为想念,如今看着纸上已有三分劲拔风骨的小楷,脑海中便浮现云哥一派认真写字的正太模样,绢儿不禁露出笑容,随意翻开一页,却是一首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这诗倒可作扇套的题词。绢儿抿嘴一笑,这会她倒忘记衡量一番自家有没有那份功力。
第二天,绢儿因邪风入体风寒感冒便躺下了,还好这具身子底子不薄,在病上躺了二日,吃了些汤药,捂在床上出了一身汗,便好上些,只是绢儿久病一直咳嗽,怕感染二姐病下,只得让绢儿暂住在莲花阁一楼一间杂房里,每日送上汤药灌下。
待绢儿彻底病好,却已经是腊月二十四,整个庄上小厮女使不管是绣房里的人还是线房里的人纷纷“除陈迎新”,拂尘扫帚在手,将室内屋外地上窗间,一一打扫、衣被用具清洗干净。连着绢儿也是用手绢蒙着嘴,将住了十几日的杂房打扫得干净,还顺便找出那件柔儿口中的熏笼,一件用竹条编制的精致大笼子,当天便被银珠洗刷干净盖在火盆上,一则可挡灰,二则可在上放被褥用来熏香。
二十四日黄昏,送灶仪式开始。管家带着庄里众小厮到了灶房,备上酒果糖点祭品,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放在灶房中。送灶时女子要回避,所以家中各女使只能在远处叩头。待管家向着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画像敬香,振振有词念上了半天后,便恭敬地将纸马草料用着松树枝点火焚烧,谓之送灶王爷回天上,而所有小厮便围在火旁磕头祷告。
去年在张家的时候,绢儿也曾经历过,知这是送灶的仪式(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全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各家各府都很是重视,多有虔诚,均是家中主事的敬香祷告,如今却未见丁家主人,却不知为何。
过了二三日后,绢儿才知丁妈妈在京中自有房产,这庄子不过是丁家产业之一。
过年的气氛越发浓了,村中各处皆是檐下挂红灯笼,门旁挂桃符,木板年画也被拿了出来挂在屋里多些喜庆。宅里女子众多,自有巧手,各房外挂灯笼皆有自做的,或是纸笼灯,或是绢布灯,均是绘绣美品,连带着银珠也有了些兴趣,巧手做了二只红灯笼挂在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