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都市言情>超值金版-我贫穷,我奋斗大全集> 第13章 脑袋里折腾出“金点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章 脑袋里折腾出“金点子”(1 / 2)

 第13章脑袋里折腾出“金点子”

赚钱盈利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有别具一格的想法和与众不同的思路。

只有这样,你的生意才会是一本万利。

创业者需要脑袋里天天迸出赚钱的金点子,发现别人很少留意的商机。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好点子可以改变你的命运!

好点子是留意出来的

山东小伙子张鹏准备离开老家,坐火车去上海打工。

在候车厅等车时,他听到人们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得很,连外地人问路都要收费。

张鹏心想:这地方问路都能挣钱,机会应该一大把,我这趟看来去对地方了。

来到上海后,张鹏发现这果然是一个遍地是机会的城市,只要你愿意卖力,做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看厕所,甚至打盆洗脸水也可以赚到钱!天生思维敏锐的张鹏,喜欢留意身边的机会,他看到了上海人特别喜欢养花,脑子一转,便有了个好主意。

第二天早上,张鹏在郊区装了十包泥土,以“花盆土”的名义,一块钱一包的价格摆摊兜售,结果被当地人一抢而空。

之后,张鹏在城郊之间屡次往返,累计净赚了300多元钱。

这无意中掘来的一笔钱,激起了张鹏的信心,他开始研究各种土壤,看不同的花卉都适宜在哪种土壤中生长。

渐渐地,张鹏的“花盆土”名气越来越大,生意也越做越好。

不久之后,他就拥有了一间门面,生活上是衣食无忧了。

但张鹏并没有满足于现状,继续留意身边的商机。

在平常的走街串巷中,张鹏又有一个新发现:当时的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而忽略了招牌的清洗,结果好多店面的招牌污渍斑驳。

他立即买了一些人字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了小型的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

由于抢占了市场的先机,公司迅速发展,最终他的公司共有150多名工人,业务也由上海延伸到杭州、南京等周边城市。

通过张鹏的故事,我们发现赚钱其实并不是太困难的事儿,关键在于你是否留意身边可能存在的好项目。

有时候,我们往往过分执著于大张旗鼓的做事,却忽略了身边伸手可得的财富--尽管它们可能利润很少,又不起眼,但谁能保证这些小项目不会成为你事业发展的转机呢?

要问陶华碧是谁,绝大多数人都会摇头说不认识,但要提起“老干妈”麻辣酱,恐怕没有几个人会不熟悉的。

实际上,陶华碧就是“老干妈”麻辣酱的创始人,她的头像如今在各大超市的货架上随处可见。

这个没读过一天书、只会写自己名字的农村妇女,居然在短短六年间创办了一家资产高达13亿元的私营企业,说起来真可谓是奇闻了。

在自己制作的麻辣酱“走红”之前,陶华碧的日子只能用“穷困潦倒”来形容--丈夫很早就过世,扔下了她和两个孩子,为了生存,陶华碧不得不出去打工和摆地摊,直到1989年,她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儿钱,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的一条街边开了一家简陋的餐厅,专卖凉粉和冷面。

有一天,陶华碧因为身体不舒服,就没有去菜市场买辣椒、做辣酱,结果许多顾客进来吃饭时听说没有麻辣酱,居然转身就走。

这让陶华碧十分困惑:难道来我这里的顾客并不是喜欢吃凉粉,而只是喜欢我做的麻辣酱?

从此,陶华碧对自己的麻辣酱开始重视起来,潜心研究辣酱的做法,经过几年的反复试制,她的麻辣酱更加好吃了,风味和口感都非常独特。

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又掏出钱来买些麻辣酱带回去,甚至有人不吃凉粉而专门来买她的麻辣酱。

有一天,陶华碧出去随便溜达,想看看别人家的生意做得怎么样,结果走了10多家专卖凉粉的小店和小摊,发现他们用的麻辣酱都是从自己那里买来的,并且生意都非常好。

于是,陶华碧再也不单独卖麻辣酱了。

这下子,可急坏了那些买不到麻辣酱的小老板们,他们纷纷上门求陶华碧,还半开玩笑地说:“你既然能做出这么好吃的麻辣酱,还卖什么凉粉,干脆开家辣酱厂算了!”

这句戏言触动了陶华碧,她心想:“是呀,有这么多人爱吃我的麻辣酱,我还卖什么凉粉,干脆把自己的麻辣酱生意做到底吧。”

在1991年7月,陶华碧租了南明区云关村委会的两间房子,招聘了40名工人,办起了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麻辣酱。

今天,陶华碧的“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已拥有员工1000多名,年产值近5000万美元,成为在国内食品加工业首屈一指的私营企业了。

陶华碧的成功与她学历、知识无关,只在于她能够留意到自己辣酱中的巨大商机,并且因势利导,使得原来的小买卖得以迅速做大。

如果换作是一个粗心、大大咧咧的人,谁会注意到自己的辣酱能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谁又能潜心研究自己辣酱的做法,观察同行的反应,并要把辣酱作为一个项目往里面投钱呢?

一切都看你留心注意过没有。

好的项目往往身边就有,敏感一点、头脑灵活一点,说不定下一个机会就是你的了!

一个村子里有两个很要好的年轻人,一个叫大志,一个叫小安。

两人同时将自家田地变卖,带上盘缠出去做生意。

他们先是路过一个盛产麻布的村子,大志对小安说:“在咱们村子里,麻布可是很值钱的东西,我们把大部分钱换成麻布带回村里,一定能够卖上个好价钱。”

两人将买来的麻布都绑在驴背上,继续往前走。

接着,他们又来到一个盛产毛皮的地方,那里也恰好缺少麻布。

这一次,大志对小安说:“毛皮在家乡是更值钱的东西,咱们把麻布卖了换成毛皮,这样不但我们的本钱收回来了,返乡后还会有更高的利润!”

小安说:“算了吧,既然麻布已经能赚钱了,咱们还折腾什么呀?”

结果,大志把麻布全部换成毛皮赚得了一笔钱,而小安还是带着那些麻布上路。

之后,他们来到了一个盛产药材的地方,那里天气寒冷,缺少毛皮和麻布。

大志留意到情况后,再次劝小安说:“药材是比毛皮更值钱的东西,这次你可以把麻布卖了换成药材,回家后就能赚到更多的钱。”

不过,小安还是那句话:“既然麻布已经能赚钱了,咱们还折腾什么呀?”

等到回家后,小安卖掉了麻布,只得到一点蝇头小利,还不及他此行的路费钱。

大志不仅带回一大笔钱,还凭借卖掉最昂贵的药材,成为当地最大的富豪。

头脑灵活、处处留心的人,永远都能把握住更好的商机。

想要生意做得好,我们就一定要善于在变化中发现商机,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当你“打破一切常规”的时候,也就是你走向成功的开始。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这是我们在瞬息万变的商海中制胜的不二法门,好项目也会因为我们的留意而出现。

思考力决定你的财运

我们所熟悉的那些商业名家,无一不是勤于思考的智者,他们平时就经常训练自己发现商机的能力,因而脑子里总能源源不断地迸出各种好点子。

据说美国一位久负盛名的金融界巨头,每当做出重大决策之前,总会闭目养神休息5分钟,在半放松状态下进行思考,以激发自身的深度思考力和高度应变力,他解释说:“每当闭上眼睛,我便能取用更高智能的活水源头。”

美国堪萨斯州的盖伊博士,一生创造了200多项商业专利,为其带来了数千万美元的财富。

盖伊博士为人低调,至今不为人们所熟知,但是不容置疑的是,他确实是一位出色的商业天才,尤其是他训练自己思考力和创造力的法子更是独树一帜--每当思考问题的时候,盖伊博士总会走进一间被称为“个人沟通室”的房间。

房间是隔音和避光的,里面有一张小桌子和一个沙发,桌子上还放了一支笔、一叠书写纸和一个可控台灯。

每当盖伊博士需要思考时,就会走进房间,关掉台灯,放松地坐在沙发上集中精力思考。

一旦头脑突然“灵光乍现”,盖伊博士会迅速打开台灯,将灵感源源不绝地记录在纸上,直到思路中断以后,他才重新审视所写的内容。

实际上,这就是盖伊博士创富的主要手段。

他依靠自己的思考力为某个公司或组织想出一个“价值连城的好点子”,很多公司都愿意支付巨额费用,请他在安静的环境下“想点子”。

思考力所产生的好点子,大部分是以个人累积的经验为主导,经由灵感的激发而产生。

盖伊博士就是根据已掌握的前提条件,清除心中所有的思绪,等待潜意识整理分析,迸发出“灵光一闪”的念头,然后快速记录,保存并整理下来。

据说,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也是根据类似的方法,制造出白炽灯、留声机等多种发明。

建议大家也可采用类似方法,慢慢进行思考力方面的训练。

思考力越用越灵活,脑子越想越好使,经常经历这种“头脑风暴”的洗礼,你的商业敏感度将会逐步增强,迸发好点子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在竞争压力如此巨大的商业环境下,我们仅靠勤奋和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成功吗?

未必!勤奋无疑很重要,但是“1%的灵感”却是决定生意成败的关键所在,这主要取决于你积累了多少商业知识和经验,是否勤于动脑,是否拥有足够的思考力。

一个杰出的企业家一定是勤奋的,但是他肯定不是光靠勤奋起家的。

做生意要讲究方法,成功源于思考。

花费巨大的成本,你不一定会获得巨大的利益;而一个好点子就可以使你“以小搏大”,赚足资本。

美国的高露洁牙膏希望能够提高牙膏销量,有人建议投入更多的广告,有人建议增加销售人员,有人建议开辟新的地方市场,这些提案各有各的优点,但是最简单的方法却是老总很简单的一句话:“将牙膏管的开口弄大一些,这样人们使用一支牙膏的周期就会缩短。

相应的,牙膏的销量自然就会上升。”

可见,遇事勤思考你就有可能找到最佳的方案,还可以避免少走弯路。

思考力决定一个人的财富智商,从捕小鱼的渔网到“网落天下”的因特网,只要你能够想到好点子,就不愁生意没有出路。

观念超前,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你自然就能发现别人视而不见的商机,那么钞票就一定会滚进你的腰包。

拿理发这一普通的行当来说,一般的做法都是理得快、价格便宜,寄希望更多人理发从而赚得更多;而另一种思路就是尽量“磨”去你的时间,理发的同时还伴随相关的个性化服务,让你觉得服务够好、档次够高,当然价钱上也相应很贵。

这么一对比,显然还是后者的做法更适合目前理发行业的发展潮流。

市场经济的规律告诉我们:唯有思路更新,你才能有新出路。

那么思路如何才能更新呢?

四个字:不断思考。

成功的喜悦通常是属于那些勤于思考、想法不落俗套的人。

一堆木料,用它做燃料,分文不值;将它卖掉,能价值几十块;如果你有木匠的手艺,将它制作成家具再卖掉,价值几百元;如果你找到高级木匠,将它制作成高级屏风卖掉,那就价值几千元了!

思路的更新是与时俱进的,在商场上打拼,没有思考就没有未来。

要想多赚钱、赚大钱,你就要不断思考,想出好点子。

财富源于头脑,脑袋空空口袋空空,脑袋转转口袋满满。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是脖子以上的部分,有的人思路太过僵化,一提赚钱就想到开公司、搞店铺,实际上赚钱的机会远不止那么几条道,关键看你怎么去想,如何去折腾。

一名犹太人走进纽约的一家银行,径直走到了贷款部。

贷款部经理询问他需要什么服务,同时被他的一身行头所吸引:笔挺的西服,名牌皮鞋,昂贵的手表,还有镶蓝宝石的领带夹子。

“我想借贷1美元,”犹太人说道。

“您……只需要1美元?”

贷款部经理有点不可思议。

“不错,难道不可以吗?”

“当然可以,只要有担保,再多贷一点也无妨。”

犹太人从高档皮包里取出一堆股票、债券之类的东西放在写字台上,然后说道:“总共50万美元,够了吧?”

“可以。

不过……您真的只借1美元吗?”

“是的。”

犹太人接过来1美元。

“年息为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并且一年后归还,我们可以把这些股票如数还给您。”

“谢谢。”

犹太人说完后,转身离开银行。

在旁边冷眼观看的分行行长,怎么也想不通这个拥有50万美元的商人,怎么会来银行贷款1美元,于是上前追问:“您好,这位先生,我是这家银行的行长。

有一件事情我实在想不明白,您拥有50万美元的股票和债券,为什么只借贷1美元?

如果您想借三四十万美元的话,我们也很乐意服务……”

“请不必为我担心,在来贵行之前,我已经询问过其他几家银行,他们保险箱租金都很昂贵。

所以,我才在贵行寄存这些股票。

因为租金实在是太便宜了,一年只需花6美分。”

贵重物品的寄存,按常理说应该存放在银行的保险箱里,对许多人来说这也是唯一的选择。

但是这个犹太商人没有困于常理,而是灵机一动,想到了把证券锁进银行保险箱里的办法。

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希望以尽可能少的抵押争取到尽可能多的借款。

银行为了保证贷款安全有利,决不会让借款额接近抵押物的实际价值,因此只有关于借款额上限的规定,其下限根本无需规定,因为这是借款者自己的事儿。

能够钻银行的这个“空子”,也许正是犹太人在思维方式上的“精明”所在吧。

换个思路去思考,通常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利益和好处。

21世纪什么人最能赚钱?

正确的答案是:满脑子金点子的人才。

思考孕育新观念,创意激发新行动,成功和财富也将属于勤于思考和创新的人。

“借鉴”赢家的成功路子

中国人学习书法最注重模仿和借鉴,但凡取得一定成就的书法家,无一例外都要先临摹古人的碑帖。

临摹之道其实就是速成之道,快速成功的过程就是你不断地向同时代的成功人士主动学习的过程,你不仅要学得好,更要学得快。

当然,借鉴名家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全盘拿来,在这一过程中,科学而合理地借鉴,就显得尤为重要。

成功虽不见得是一朝一夕的事儿,但是在信息膨胀、科技一日千里的今天,不借鉴别人的做法显然是不明智的。

纵观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他们其实都是在借鉴前人的成功之道,比如柏拉图师从苏格拉底的哲学,安德鲁·卡耐基借鉴洛克菲勒的商业之道。

即使在今天,借鉴的案例也依然存在:中国最大的网上书城“当当网”借鉴了美国亚马逊图书的运营模式,腾讯的互联网通讯工具QQ也是在借鉴国际通行的ICQ……一切案例都在说明,每个行业都有借鉴的现象存在,它并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

要知道,独自在一个新领域里创业成功的概率在8%左右,而吸取他人经验在此基础上借鉴学习,其成功率是28%,这也恰好说明了为什么很多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成功。

如果我们想成为所在的行业里未来的中坚力量,就必须客观地评估自己目前的能力,然后找到一个适合的“标杆”作为借鉴的对象。

出口转内销的“海归”人才,就是主动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回国后创立自己的事业。

借鉴的前提必须是正确的、有价值的,不能毫无选择地盲目借鉴,一点改动也没有就拿来使用。

更重要的是,你要在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想出更好的点子,策划出更好的项目。

只有这样,你的事业才会取得真正有价值的成果。

看过纪录片《大国崛起》的人,一定对日本在战后的迅速崛起印象深刻。

当日本迅速取得了仅次于美苏的经济成就时,我们都不由得怀疑“日本是否输掉了二战”。

日本重新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公认的一种观点是:日本人很会借鉴别人的好东西来武装自己,让自己迅速强大起来。

日本人不善于单纯的发明和创造,却善于吸收他国优秀的东西,经过一番借鉴和改进之后为己所用,并且在某些方面,日本人的借鉴能力甚至还超越了“老师”。

德国曾经是啤酒业的强国,他们的啤酒风靡于世,欧洲各国政要和普通百姓都为之倾倒。

20世纪70年代,日本有一个商人看到德国啤酒商的生意如此之好,便决心借鉴和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

苦于不了解制作工艺(特别是关键环节的工艺),日本商人几次前往德国慕尼黑学艺,却因无法参观酒厂而悻悻离去。

不过,日本商人不死心,他不惜扮成难民在啤酒厂周围租了一间破房子,秘密观察了一个多月。

当发现啤酒厂老板每天早上准时乘坐一辆黑色奥迪车出门时,日本商人想出了一个很绝的办法。

第二天,他算准时间,假装来到啤酒厂门口溜达,当看到总经理乘车从厂门驶出后,他突然假装跌倒,造成了一起车祸。

按照德国当时的法律,车祸肇事者无论如何是必须坐牢的。

啤酒厂老板唯恐此事张扬出去,便将日本商人送进工厂医院精心治疗,询问他还有什么别的要求,日本商人趁机说:“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难民,只希望腿好了以后能够在这里工作。”

老板当即答应下来,并考虑到日本人腿脚不灵便,让他充当啤酒厂的门卫。

这个“难民”伤愈以后,在啤酒厂看了三年大门,将啤酒厂的生产流程、工艺配方等重要信息都了解得一清二楚。

时机成熟以后,日本商人便在一个风雨夜里突然回国了。

三年后,德国啤酒商突然发现日本客户不再购买他的啤酒了,并且自己的啤酒在亚洲市场也不再受欢迎。

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日本一家啤酒厂也在生产同类啤酒,并且在价格上要比德国啤酒便宜许多。

德国啤酒商决定到日本拜访同行、探明情况,结果他惊奇地发现这家日本啤酒厂的总经理,正是当年被自己轿车压断腿的那位“难民”。

至此,德国啤酒商如梦初醒:原来他免费当了一回日本人的老师。

日本人正是凭着不惜一切代价的借鉴和学习,将自己的啤酒工业做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三得利公司的总裁佐治信忠正是凭借啤酒打败了堤义明和孙正义,一举成为日本首富。

另一个典型的借鉴例子,就是摩托车行业。

当年,日本政府为了发展摩托车行业,从全国各地的小摩托车厂里选出200多名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派往世界各地借鉴相关的技术情报。

技术人员每到一个摩托车厂家,就对负责人讲:“我们公司需要大批量进口摩托车,我个人对于贵厂的摩托车非常青睐,如有可能麻烦介绍一下贵厂摩托车的特点,顺便让我们将样品运回,也好说服我的上司进行下一步合作。”

摩托车厂商大多都很热情,毫无保留地把最先进的东西告诉了日本人,有的厂商还领日本人参观了他们的实验室和生产车间,日本人顺便把所见所闻偷偷记下来,并购买一些样品带回国。

一年的时间里,几个小组走访了全球100多家大型摩托车厂家,运回100多辆不同品种的摩托车,之后将样车逐一分解研究,集中其优点重新进行研发设计。

1972年,一种轻便耐用、价格便宜的摩托车在日本问世了,全部研发过程只花了不到两年时间,等到国外摩托车厂商发现自己的品牌已经被这种摩托车取代以后,真的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就是日本人借鉴的厉害之处,他们偷师的过程很聪明,改造出的成果很有“技术含量”。

反观国内的一些摩托车厂商只知道生搬硬套,有时连商标也要盗用,不仅吃了官司、赔了银子,还得当面道歉。

在这方面,我们可真要向人家日本同行好好学习了!

在研发新项目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不必绞尽脑汁盲目创新,不妨像日本人一样,多借鉴别人的创意,集多家之所长,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其结果必定事半功倍。

懂得聪明地借鉴赢家的成功思路,才能避免少走弯路。

出身于富商家庭的台湾巨富辜振甫,年轻时曾隐姓埋名只身来到日本,从一家公司最基层的员工干起,学习日本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这段经历无疑为他日后管理家族生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时候,借鉴别人的成功一小步,我们的成功就能迈出一大步。

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中,一名年轻人因为公司破产失业在家。

由于平日里没有什么积蓄,他很快陷入到吃完上顿没下顿的窘境。

没钱就要想办法赚钱,年轻人开始留心身边的创富机会。

这天晚上,他跟曾经的同事闲聊,同事以无比羡慕地口气对他说:“可口可乐,你知道吗?

以前我们只能专门到商店里,投硬币才能喝到一杯可口可乐。

但是有个家伙想了个点子:把可口可乐装进瓶子里四处兜售。

他来到可口可乐公司,提出自己的点子,公司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同意他入股获取瓶装可口可乐所获利润的1%。

于是从瓶装可口可乐上市的那一刻起,这个家伙就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真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

同事走后,年轻人思考了很久:以前想喝可口可乐,只能到商店去。

现在好了,有了瓶装的可口可乐,人们想喝可乐就可以随时打开喝。

同样的道理,给汽车加油只能到加油站去加油,如果现在有瓶装的汽油,那么驾驶者随时就可以停下车,打开瓶盖,像可乐一样方便地把汽油加入自己的油箱,多好的点子!

年轻人因为这个不错的点子,兴奋得一夜没睡着,第二天一大早就行动起来,跑到卖罐子的商店,从老板手里批发了一批最便宜的罐子。

然后,他又找到当地最大的一家零售店的老板说:“我这里有一样东西,准备放进你们店里销售,如果卖得好,你就从我这儿继续上货;如果卖不出去,你就直接把货退给我,怎么样?”

不亏本的买卖,店主当然非常欢迎。

于是,第一批仅供大货车使用的罐装汽油面试了,每罐汽油可以获得75美元的利润,小伙子的生意大受欢迎,很快改变了生活的窘境,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赚钱,其实就要像故事里这位年轻人一样,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并从中获益,这也是最省力最快捷的创富手段。

卖的就是“一招鲜”

现在市场上的买卖多如牛毛,你的生意究竟处于什么位置呢?

换句话说,你能确保自己的生意在众多同类经营中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吗?

如今要做好一门生意,不但要保证产品质量、选择合适的定价、加强市场推广、搞好分销渠道,做好一系列的“常规动作”,更要在观念上求新求变。

有时候,只需要比别人多思考一步,哪怕只有一小步,就足以让你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这正如著名的广告营销大师塞斯·高汀提出的“紫牛”理论:“在阳光下的牧场上,每一头奶牛看起来都相差无几。

可如果在这个时候,路边出现了一头紫色的奶牛,你的眼睛一定会为之一亮。

紫牛引人注目的本质,就是因为它的独一无二。”

是的,我们需要突破和创新,打破约定俗成的市场观念,创造与众不同的“生意亮点”,或者在你的产品和服务中,加入更吸引人眼球的新鲜元素。

做生意“一招鲜”的包装是很有必要的。

只要将生产的东西卖出去,无论如何都是有利可图的。

销售问题一直是商家最为担心的问题,尤其害怕产品积压。

不过在这种时候,一个好点子往往就能解决问题。

以前的国营老牌子佳美针织厂,主要生产的产品是男式汗衫。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这种老式样的汗衫越来越无人问津,到后来只有退休老人才喜欢穿它,故而被称为“老头衫”。

后来,佳美厂仓库里面的“老头衫”积压严重,工厂发不出工资。

对此厂长很着急,他想要转产又缺乏资金,一时间困难重重,工厂面临破产的境地。

这时候,年轻的女技术员小邓提出一个点子:将积压的白汗衫后背和前胸,印上一些美术字一样的流行语(比如“别理我,烦着呢”“忍一步,海阔天空”等),这种小改动或许能够打开销路。

这一点子的理论依据是:时下年轻人都有追求时髦的心态,在衣服上印上漂亮的语句,恰好符合他们追求新奇的心理,如此一来,“老头衫”很有可能就会变为“时髦衫”。

当时,厂里很多人都不同意她的意见,认为款式不改变,仅靠印上几个字就想让积压品变得畅销,简直是笑话。

只有厂长魏景林很重视小邓的建议,决定先试印一小批汗衫投放市场,让市场来检验效果。

很快,一批印有语句的汗衫投放市场了,美其名曰“文化衫”。

令人吃惊的是文化衫销售情况出乎意料的好,受到青年人的追捧,一时成为热销货,很快被抢购一空。

紧接着,第二批、第三批文化衫上市,一时间风靡全市。

不出半年,佳美针织厂仓库里的积压品全部都抛售出去了,当年盈利达百万元左右。

产品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肯动脑筋想出“一招鲜”的点子,什么问题就都解决了。

“创可贴”是贴于伤口的一种橡皮膏,生产工艺极其简单,生产原料也很容易获得,再加上生产厂家众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米多尼公司是一家生产“创可贴”的专业厂家,面对“创可贴”销售的日趋疲软,公司社长会田正昭愁容满面,整天冥思苦想,思考着什么好点子能够使公司生意好起来。

经过一观察后,会田正昭悟出了:要使人们产生新的购买冲动,必须从心理上创新产品。

于是,一种名为“快乐伤口”的新式创可贴被米多尼公司开发出来,身体上有了伤口,本已痛苦,何来“快乐”呢?

原来新型创可贴摒弃了传统产品的肉色,一反常态地采用了鲜艳的桃红、橘黄、天蓝、翠绿等花哨的颜色,外形上摒弃了原先的条形,采用了“心形”、“五角星形”、“十字形”、“香肠形”等形状,在创可贴上面还印上了颇具幽默色彩的“花头巾”、“好疼啊”、“快乐极了”等文字,真令人忍俊不禁。

这种几乎完全满足人们“娱乐需求”的新型创可贴一经推出,经销商便络绎不绝上门订货。

孩童们最喜欢这种创可贴,甚至有的孩子故意弄破皮肤,要求贴上这样一张创可贴。

此外,女士们手上有了伤口,贴上新型创可贴后也不再感到难堪。

新产品仅在一年不到的短短时间里就销出830万盒,销售额高达15亿日元,令同行们目瞪口呆。

这就是“一招鲜”的设计带来的人缘与财源。

要想轻松赚钱,就得多动脑筋想点子。

当然,咱们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那样做显然吃力而不讨好。

即便是你的“新鲜点子”终于出炉了,也很可能会被另一种更为新鲜、更有魅力的点子所取代。

想当年,生产圆珠笔的法国著名厂商BIC,就凭借自己的圆珠笔打败了当时风靡一时的墨水笔,在世界上一度“雄霸笔业”。

然而善于借鉴的日本人,很快就生产出比BIC圆珠笔样式更新颖、种类更丰富的新型圆珠笔,“三拳打死老师傅”,在市场上后来居上,使得BIC从此一蹶不振。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1973年,法国的比克公司发明了一种一次性打火机。

在法国留学的日本年轻人新田富夫,从这种一次性打火机身上发现了巨大的商机。

当时,新田富夫从电器专科学校毕业后,在一家法国的打火机工厂里工作,他是无意中发现比克公司出售的那种一次性打火机的,细心的他搜集了这种新式打火机的样品及资料,私下里进行解剖和研究。

他注意到,这种机身密封的打火机可以连续使用1000次,而它的售价比1000克火柴要低得多,携带和使用要比火柴方便。

于是,他毅然辞去了打火机厂的工作,开始仿制这种产品。

仿制工作虽然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最终还是成功了。

新田富夫在仿制过程中,改进了一次性打火机的许多结构。

经过改进的打火机可以耐高温,在低于230℃的情况下绝不会发生燃爆。

就这样,新田富夫成立了自己的“东海精器公司”,开始经营他的一次性打火机业务,并把这种打火机命名为“蒂尔蒂·米蒂尔”的牌子推向市场。

不出新田富夫预料,一次性打火机在日本市场上大受欢迎。

仅在1987年就生产销售了8�4亿只,销售额达到840亿日元,迅速占领了日本国内一次性打火机市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世界一次性打火机市场的第二大供货者。

新田富夫以此为契机,利用十年时间,把东海公司做成了国际知名的大企业。

同样,荷兰著名的“男孩油漆”也是通过改变油漆桶的样式和外观,扭转了他们在销售中的不利地位。

传统的油漆桶质量重、不好拎、也不好倒,男孩油漆恰恰是解决了油漆桶的老问题,推出了轻便、易于提拉、外形时尚的油漆桶,从而不但提高了销量,更提高了零售的价格,在业内大获全胜。

看来,谋划“一招鲜”的好点子,加上“借题发挥”的技巧,什么样的难题与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实践“不可能”的点子

生活中,我们的脑袋里随时都会冒出一些不可思议的点子,这些点子中其实就潜藏着可能的巨大商机。

成功者要做的,就是实践任何一个新奇的点子,将“不可能”的构想努力变为现实。

如今,各种合理合法的发财路子很多很多,比如炒股票、做生意、搞房地产等。

不管你打算折腾什么以及如何折腾,只要有眼光、有胆量,敢于发现机会,实践“不可能”的点子,你就有可能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这个故事发生在英国伦敦,主人公斯蒂夫·科克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

一天,他无意中从报纸上得知了这一消息:居住在伦敦郊区的巴恩斯,因为无儿无女、体弱多病,决定搬到养老院居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