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有作有为的中年时期
这个时期,从曹操占领兖州到赤壁之战战败为止。这个时期曹,操完成了从征西将军到宰相的理想过渡。这个时期,突显其有作有为的标志性事件主要有四件。
第一件事,领兖州牧,有了革命根据地。
曹操能得到兖州,陈宫功不可没。在与吕布争夺兖州的过程中曹操几乎丧命,丢失兖州,陈宫也是罪魁祸首。对于兖州,这块风水宝地,成也陈宫,“失”也陈宫!
这个时期,曹操行大运了。先前是因东郡太守乔瑁被刘岱所杀,曹操捡了空缺补上了。后来刘岱战死了,兖州没有了刺史,机会又送到曹操门上了。《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用《世语》的话说:“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宫说别驾、治中曰,‘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州牧,必宁生民。’鲍信等亦谓之然。”由此,在陈宫的游说下,曹操轻而易举地由鲍信与兖州官员万潜从东郡迎到兖州,补上了兖州牧这个缺,曹操轻而易举地坐到了兖州牧的椅子上。
后来,陈宫又鼓动张邈投奔了吕布。于是,曹操与吕布为了兖州,进行了殊死的争夺。这场争夺战,曹操自己几乎由此丧命,而且经济也发生困境,军队也没有了粮食,曹操的坚定革命信念因此产生过动摇。在这种情况下,袁绍派人游说太祖,希望彼此联合起来。曹操也打算同袁绍联合。曹操想举家迁往邺城,到袁绍的地盘上去发展。这无疑是被动地接受了袁绍的整编,成了袁绍的下属。程昱知道后劝阻太祖,对曹操说,我猜测您之所以这样做,大概是面对目前的处境有些担忧、害怕,不然,怎么会不从长远考虑呢?现在,袁绍占有燕赵一大片土地,有吞并天下的野心,只是智谋还一时达不到这个程度。您自己考量一下,您能以您的龙虎之威,甘心如韩信、彭越一样为人下属吗?现在兖州虽然被吕布抢走了一大部分,还有三座城池在我们手里,能征战的将士也不少于万人。凭将军您的神武,再加上荀彧和我一起尽力辅佐,能发挥我们这些谋士的作用是一定会成就霸业的。听了程昱地劝说,曹操虽然打消了与袁绍联合的念头,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这时的曹操对坚守兖州却产生了动摇。《三国志。荀彧》传中有记载,陶谦死后,太祖想要攻取徐州,回过头来再平定吕布。好在身边还有一个荀彧。荀彧说:“从前汉高祖保有关中,汉光武占据河内,都是先深根固本,以此为基础控制天下。这样,进攻足以战胜敌人,后退足以坚守,所以虽然屡有失败,却终能成就大业。将军最初凭借兖州首倡义事,平定山东祸乱,百姓没有不心悦诚服的。况且,黄河、济水之间是天下的战略要地,如今虽然有些残破,但仍可以凭此自保。这也是你的关中、河内啊,一定要先平定这里。如果放弃吕布而攻打徐州,多留兵驻守,前方的兵力不够;少留兵驻守,民众都会被征来守城,没有人手打柴。这时吕布如乘虚侵犯,民心就将更加危险。只有鄄城、范县、卫邑三城能保全,其余就不属于我们自己所有了,这样兖州也就丢了。假如徐州没有平定,那么将军回到哪里去呢?并且陶谦虽然死了,徐州还是不容易攻破。他们吸取往年战败的教训,由于害怕,他们一定会互相团结在一起,内外援助,相互接应。现在,东方都在忙着收麦子,一定会坚壁清野等待将军的到来,将军要是攻打他们,不能取胜,那么,就没有任何收获,不到十天的功夫,十万军队不用交战就会疲敝不堪了。以前讨伐徐州,对军队实行了威严的惩罚,那里的百姓会想到先前的父亲兄弟受到的耻辱,一定会主动去防守的,他们不会有投降的想法。就是能打败他们,也是不能占有这个地方的。因此,任何事情有放弃这个得到那个的原理。拿大的交还小的合算吗?,拿安全的交换不安全的不是很危险吗?权衡一时的情势,一定要担忧根本还没有巩固啊!现在,这三方面都没有好处,希望您仔细考虑清楚。”太祖于是放弃了先攻打徐州的计划。
这段话是在曹操迷茫于是先征徐州后再定兖州呢,还是先定兖州再定徐州的选择中。对此,荀彧为曹操全面做了分析,使曹操从迷茫中清醒,终于放弃了攻打徐州的念头,兖州这块根据地在一波三折中得以保存下来。
为了保住兖州这块“红色根据地”,曹操与吕布进行了殊死斗争,曹操最终占有、巩固了这块红色政权。如果说曹操的“革命”起点是从离开朝廷返回家乡募兵开始,那么,曹操开始组建武装力量建设自己的根据地,组建政权具有实际意义的地方就是兖州。从兖州开始,曹操才迈出了真正意义的一步!这也是曹操走向成熟的第一个标志!
第二件事是改造青州起义军,组建了自己强大的革命武装。
这件事的意义更加深远,曹操组建自己的军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有三件。其一是离开朝廷,回到家乡,“散家财,合义兵”。这件事的意义是经过了多年失败打击后,曹操认识到必须掌握兵权,用革命的武装推翻反革命武装,这样才会有所作为。这时在他心里所谓“反革命”武装就是董卓,要维护的是没落的东汉王朝,这是他阶级局限性。其二是认识到“讨卓联盟”不作为后主动离开联盟到扬州募兵,这次征兵的意义使他清楚的认识到要用革命的武装推翻反革命武装,还必须自己拥有强大的革命武装。这次建军的意义除了要讨伐董卓外,对袁绍、袁术之流也有提防。其三是改造青州义兵,这次改造青州义兵意义非凡,影响其一生。从此,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放弃军队,官越做越大,军权越抓越紧,军队建设越抓越严,越抓越规范。曹操凭此纵横天下。
第三件事是迎天子于许昌,有了号令天下的革命旗帜。
迎天子,都许昌表现了曹操有识、有胆、有略的大政治家风范。
有识是认识到这件事必须去做,有能力去做及要去做的风险性;有胆是敢于去做;有略是知道这件事怎么去做!表面上看,迎天子幸许昌号令天下,这是一件非常有益的大好事。而实际上,汉献帝在当时是块烫手山芋,没有几位英雄敢接或想接这块烫手山芋。在这件事上与曹操可比的只有袁绍,袁绍集团有一批有识之士,他们主张奉迎天子。沮授就曾建言袁绍“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此功不难。”(见《三国志。袁绍》传)。袁绍听了很高兴,并说“此吾心也。”田丰也曾建议袁绍“迎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献帝春秋》)。可惜。袁绍没有胆识这么做,他被郭图、淳于琼的话吓住了。这两个人对袁绍说,“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把天子放在自己身边,动不动就要向天子请示汇报。这样做了,自己还有什么权力威严呢?不这样做,就要背负违抗圣旨的罪名,这不是什么好的计策。当时,曹操内部反对的人也很多,只有荀彧、程昱赞成这么做。荀彧说,“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毅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曹操采纳了荀彧的意见,将汉献帝迎幸到许昌,从此,曹操便以奉汉家号令而威震四方。袁绍见到曹操以天子号令征剿四方,收复了河南,关中地区也依附了曹操,袁绍相当后悔,后来想胁迫曹操把天子迁都到鄄城,以靠近自己,被曹操拒绝了。
第四件事,是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曹操发动官渡之战,虽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被动应战,但经过坚苦卓绝的努力,终于战胜了强大的对手袁绍,奠定了天下霸主的地位。
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在政治、军事、经济的一次较量,体现了曹操超人的谋略。可以说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战争还没有拉开序幕,曹操集团就人心惶惶。有公开反对的,如孔融。孔融说:“袁绍势大,不可与战,只可与和”孔融谓彧曰:“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三国志。荀彧》)。有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暗箱操作的。这从战争结束后,曹操从袁绍那里缴获的文书中可以看出。“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三国志.武帝纪》)。这一独特的现象告诉我们,由于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战争还没有开始,有人就预料曹操必败。这是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更险恶,可以说,曹操是四面楚歌。从东到南、到西,曹操处于大包围圈内。刘备在徐州,孙策在江东,这两人都虎视眈眈。刘备已和曹操的部下刘岱、王忠交上火。孙策已经准备偷袭许昌。还有荆州的刘表,西北的韩遂、马超。曹操就是在这么凶恶的环境中与袁绍交锋,然而,曹操居然胜利了。
对于取胜的原因,诸葛亮、荀彧、郭嘉等人得出了共同的结论。
诸葛亮说,“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
荀彧说,“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
郭嘉说,“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
这三位谋事都断定曹操取胜的原因在于一个“谋”字,只是荀彧、郭嘉说得更到位,袁绍败在“迟重少决”、“多谋少决”上。
对于官渡之战,袁绍、曹操双方都不乏善谋之士,只是袁绍与曹操相比“迟重少决”、“多谋少决”而坐失战机。
下面,我们首先从战略上对比双方。
战争之初,曹操、荀彧、郭嘉等从战略上对双方进行了对比分析。
曹操说,我了解袁绍这个人,他志向大而智商低,看起来严厉而胆子很小。好猜忌却缺乏威望。他的士兵虽然多而部署不当。将领骄横政令不统一。他的土地广阔、粮食充足,却正好是拿来奉送给我的。曹操这段话从袁绍本人及军事、经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客观分析,其目的是消除内部畏惧情绪,坚定必胜信心。
尽管曹操为了鼓舞士气讲得这么肯定,其实,其内心还有隐忧,讲完这番话后,他又跑到荀彧那里,向荀彧请教。荀彧将曹操和袁绍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
荀彧说:“古来在胜败场中较量的人,真有才能的,纵使起初弱小,也必将强盛;如果不是有才能的人,纵使起初强大,也变得微不足道。从汉高祖与项羽的存亡,就足以看出这一点,现今同您争天下的人,只有袁绍。袁绍这人貌似宽容而内心忌刻,使用人之才而又疑人之心,而您明白豁达,不拘小节,用人唯才,这说明您在度量方面胜过袁绍。袁绍处事迟缓,优柔寡断,往往错过时机,造成失败;而您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不守成规,这说明您在谋略方面胜过袁绍。袁绍治军不严,法令不行,士卒虽多,其实难用;而您法令严明,信赏必罚,士卒虽少,都争先效死,这说明您在用兵方面胜过袁绍。袁绍凭借世代门第,装模作样地玩弄小聪明,以博取名誉,因此很多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的士人都归附于他;而您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相见,不求虚名,自己的行动谨慎节俭,而赏赐有功的人无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际的人士都愿意为您所用,这说明您在品德方面胜过袁绍。用以上四个方面的优点辅佐天子,扶持正义,讨伐不义之臣,谁敢不从?袁绍虽强,又有什么用呢?”一番分析比较,曹操心花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