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后不降之后,不降的儿子孔甲并没有顺利地继承后位的宝座,登上后位的是不降的弟弟扃。据说是因为做事荒唐,夏后不降并没有传位给儿子孔甲,而是把宝座传给了自己的弟弟扃,典籍中对于孔甲的评价也是“乱夏”或者是“德衰”。没有能够继承后位,孔甲很抓狂,于是就纠集起一帮巫师,每天诅咒扃早点死掉。扃之后,是扃的儿子胤甲继位,胤甲之后才轮到孔甲上位。为了这个后位,孔甲等了将近四十年。
以上是史料上关于孔甲坎坷上位的一般说法,但却不一定真实。因为等了将近四十年的后位宝座,孔甲也只坐了九年。九年的时间里,孔甲相信鬼神,大肆养龙,即便是做绝了各种坏事,也没有理由会让实力雄厚的夏后氏中落衰亡。就像帝尧没有传位给丹朱,舜帝没有传位给商均,以及仲康取代太康那样,不降没有传位给孔甲的真相似乎也并没有那么简单。
夏后氏复国之后,从少康到杼、槐、芒、泄以及不降,夏后氏的政权,都是按照父传子的规则延续的。自孔甲之后,到皋、发以及末代夏后履癸,也都是按照父传子的规则来传承的。在夏后氏的全部执政时期内,唯独仲康与扃是接替哥哥而上位的,对于这两个违反常规的个例,我们似乎不能糊里糊涂地放过一些细节。
在前面《太康失国》那一章里,我们已经分析过,太康失国与德无关,而是失于一场阴谋,失于一股内外勾结的暗流。换句话来说,不管是不是这股暗流的主谋,仲康确实是这场阴谋最大的受益者。说白了,后羿之所以能够得逞,并不在于有穷氏有多强大,主要原因还是夏后氏的内部不和谐,以及内部矛盾的激化。
那么,扃的上位是不是也有这种因素在起作用呢?因为信奉鬼神,因为养龙,孔甲就被认为是“乱夏”、“德衰”。据说,扃的儿子胤甲上位之后,遇到了大旱灾,胤甲却只顾自己在宽敞的大屋子里纳凉快活。胤甲还有一个名字叫廑,而廑字就是按照胤甲,在大屋子底下乘凉的象形创造出来的。如此要比“德”的话,胤甲的“德”是不是比孔甲还要衰呢?毕竟,信奉天地鬼神,是古代人的一个通性。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细节。从槐到不降,连续四代夏后的行政中心都设在了安邑,而紧接着继位的夏后扃,却把自己的行政中心设在了原。从夏后启到夏后履癸,在夏后氏当权期间,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把安邑作为行政中心的。经过多年的建设经营,安邑的繁华程度一定是远远高于其它城邑的,也比其它任何城市更适合作为行政中心。那么夏后扃为什么要放弃繁华的安邑,而把行政中心迁到原呢?这里面会不会有政治争斗的因素存在?换句话来说,夏后扃的上位,或许也并不像典籍中记载的那么简单,那么地顺理成章。在夏后不降之后,在后位继承的问题上,或许在夏后氏内部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而且,这种分歧已经发展成了严酷的政治斗争。
与仲康上位略有不同的是,扃的上位,并没有借助于类似有穷氏那样的外部势力。也就是说,分歧和斗争都还在夏后氏的控制范围之内,并没有因此而出现夏后失国的情况发生。如果有人认为笔者的分析没有依据,站不住脚的话,我们可以接着往下分析。
在扃以及胤甲之后,夏后孔甲更是把行政中心设在了西河。在有分歧及争斗存在的时候,行政中心的设立当然要以方便发号施令为原则的,至少也要能够保证自身的安全。基于这一因素,我们可以认为,因为自己的嫡系族人聚居地在原,所以扃才把行政中心设在了原,同样的原因,孔甲把行政中心设在了西河。
政治斗争并不是一个温和的东西,在孔甲与扃以及胤甲的不懈争夺中,夏后氏的元气大伤,实力以及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为了恢复夏后氏的元气及影响力,孔甲以及他的继任者们开始了征战之旅。孔甲的行政中心在西河,死后却葬在了三崤山,孔甲或许就是在三崤山战死的。孔甲的继任者夏后皋,子承父业,将行政中心迁到了渑池,继续完成孔甲的未竟之志。孔甲以及皋的征战之旅,似乎并不顺利,等到夏后发继位的时候,已经有很多部落不来进贡财货了。夏后发之后,发的儿子履癸继位,履癸是一位勇武的奴隶君主。通过“胡萝卜”政策,履癸拉拢了韦氏、顾氏以及昆吾氏作为自己的嫡系。通过“大棒”政策,履癸率领军队,重新征服了一些敢于叫板的部落氏族。自孔甲开始,到履癸为止,在祖孙四代人的努力之下,夏后氏的元气及影响力,终于得到了恢复。曾经因为夏后氏衰败而中断进贡的部落氏族,重新开始向履癸进贡。有了众多部落氏族的财货进贡,夏后氏的奴隶主们,终于又能过上奢靡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