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乌陵思谋等朝见高宗皇帝。
高宗愀然对宰相说:“先帝梓宫,果有还期,虽待二三年尚庶几。惟是太后春秋高,朕旦夕思念,欲早相见,此所以不惮屈己,冀和议之速成也。”
这段话大意是:先帝的梓宫,果真归还的日子,哪怕等二三年也行。只是太后年事已高,朕早晚思念,想早相见,故此不怕屈己,希望和议速成。
秦桧说:“屈己议和,此人主之孝也。见主卑屈,怀愤不平,此人臣之忠也。”
高宗皇帝说:“虽然,有备无患,使和议可成,边备亦不可弛。”
十月,议和有眉目了。
某次朝议后,秦桧独自留下来对告终皇帝说:“臣僚畏首尾,多持两端,此不足与断大事。若陛下决欲讲和,乞颛与臣议,勿许群臣预。”这话就很狠,几乎把主战派的话语权给夺走了。
高宗皇帝知道这个时候只能靠秦桧了,就说:“朕独委卿。”
有了这句话,秦桧就有了拽的资本,说:“臣亦恐未便,望陛下更思三日,容臣别奏。”
三日后,秦桧在留下单独奏事,高宗皇帝再此向秦桧表达议和的想法,秦桧依旧吊着高宗皇帝的口味,说三日以后再定。
三日后,高宗皇帝迫不及待的再次提起此事,秦桧知道皇帝的胃口彻底被钓上来了,于是秦桧拿出了议和的方案,并提出这是咱们的事情,其他人不可干预。
秦大人应该是懂心理学的,轻易得到东西,人是不会珍惜的。三天复三天,让赵构等的越猴急,将来的坚守就越长久。
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高宗皇帝的议和想法让赵鼎知道。经过几次碰撞后,赵鼎见高宗皇帝吃了秤砣铁了心。既然拯救不了这个失足青年了,于是请求辞职。当然了,赵鼎的辞职也就自身性格的原因,将来咱们整理赵鼎一生的时候,咱们在细细的说。
事情到了这一步,高宗皇帝明白赵鼎是和议的绊脚石,于是就坡下驴,让赵鼎以少傅的身份出京为知绍兴府。
赵鼎的辞职也不是说辞职就辞职的,这也是一个过程。
前面我们说过,建炎年间,范宗尹请立嗣子。朝廷下令命宗室赵令旷挑选太祖后代,最后赵伯琮、赵伯玖两人胜出,进宫做了高宗皇帝的儿子。之后,赵伯琮改名赵瑗,赵伯玖改名赵璩。赵瑗先被立为皇子,封为建国公。
之后,皇帝御笔亲自授给和州防御使赵璩节钺,也封为国公。
当时王庶就对赵鼎说,皇长子只是一个公爵,赵璩作为次子怎么能也被封为公爵呢?
赵鼎认同王庶的想法,于是对高宗皇帝说,如果赵璩的爵位和赵瑗相同的话,肯定会让天下人不明所以,还以为朝廷出了什么猫腻呢。
秦桧本来就因为和赵鼎不和,现在赵鼎拂逆还上,于是立刻向赵鼎开火,于是赵鼎被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