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宗忙完了,想起收拾安庆绪。
肃宗命郭子仪率七大节度使,共计20万人,加上李光弼、王思礼部,就是九大节度使,合计六十万人,打算一举灭掉安庆绪。
这只大部队,肃宗却不设最高统帅,肃宗的理由是:郭子仪、李光弼都是宰相级别,难分上下级。实际上是肃宗不想把权力集中在一人身上,害怕将军权力太大,功高震主。这就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肃宗派一个不懂军事的太监鱼朝恩作观军容宣慰使,就是监军。在肃宗心里,太监是家仆,是值得信赖的人。
郭子仪率兵攻打卫州,安庆绪派出七万人迎战。
郭子仪看敌人凶猛,且战且退,叛军穷追不舍。
这时,眼看郭子仪就要退回城里,敌人猛冲过来。突然,城墙上出现弓箭手,箭如蝗虫,遮天蔽日,叛军人仰马翻。原来是郭子仪从军中挑出神箭手,潜伏在城墙后面。郭子仪诈败诱敌。
郭子仪回马发动反击,敌人溃败。安庆绪逃回安阳。
在“愁思冈”这个地方,安庆绪收拢残兵,郭子仪马上追过来。唐军兵锋正盛,大败叛军,斩首三万。
安庆绪躲进邺城,紧闭城门,再也不敢出战。眼看着唐朝的部队源源不断地开过来,围住了邺城。万不得已,安庆绪向史思明求援。担心史思明不来,安庆绪开出的条件是愿意让出皇位。
史思明一看安庆绪愿意让出皇位,大喜,但他可不是一个头脑发热的人,他知道如果安庆绪没到山穷水尽,绝不会如此低声下气。而且邺城确实重要,唐军如果拿下邺城,回过头就会来收拾自己。
史思明亲率十二万大军,首先拿下魏州。史思明的部队却停止了前进的步伐,因为他知道李光弼、郭子仪是不好对付的。先让安庆绪和唐军去拼,自己坐山观虎斗。
李光弼一下子看出史思明的意图,他对鱼朝恩说:“趁敌人立足未闻,应该派朔方军去打史思明。安庆绪已是瓮中之鳖,首先应该消灭援军。”
鱼朝恩哪里懂军事,他只能看到眼前,说:“眼看邺城就要攻破,何必舍近求远?”
结果,李光弼的意见被否决。
史思明见唐军没有动静,小心翼翼地把部队推进到离邺城五十里的地方扎营。这样,唐军就夹在安庆绪和史思明中间,唐军从主动变为被动,从优势变为劣势。
史思明开始采取多种措施,扰乱唐军。
他命手下架起三百面大鼓,做出大举进攻的态势,唐军摆开阵势,史思明却一兵不出。
史思明选出五百精锐骑兵,晚上袭扰唐军。
史思明派出多支小分队,渗透到唐军后勤部队中,冒充督运官,鞭打民工,最后,民工跑光了。这些小分队见粮草就烧,见落单的士兵就杀害。
正直严冬,唐军这只大部队没火烤,饭也吃不饱,士气低落。
史思明见时机成熟了,递交决战书。
史思明只带着五万精兵就上场了。
唐军素知史思明狡诈,认为这不过是史思明的先头部队,都东张西望,寻找史思明的主力部队。
就在唐军犹豫不决时,史思明的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过来,唐军猝不及防。首先是节度使鲁炅中箭,鲁炅慌忙撤退。
郭子仪赶紧调部队补上来,这时,风云突变。
刮起了八九级大风,霎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百年大树连根拔起,对面几米外的敌人都看不清。
人都不一定是好事,特别是遇到天灾,唐军这支没有统帅的部队就惨了。郭子仪想稳住阵脚,但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部队在混乱中怎么会听他的?唐军四处逃窜,人马践踏,死伤无数。
唐军往南跑,史思明往北撤。
官军因无统一号令,诸节度使各自狼狈逃归本镇。只有李光弼和王思礼的部队有建制的撤退。
郭子仪军退向河阳,毁河阳桥,以保东都。这次兵溃,朔方军战马万匹,只存三千;甲仗十万件,遗弃殆尽,损失极为严重。而且东都士民惊骇,纷纷逃往山谷躲避。
郭子仪军至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兵士相惊,又奔缺门(今河南新息东),诸将相继而至,将士仍有数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