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钊虽然对雷达的项目,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可只是明白的理论,甚至说,他只是听过几个名词,很多更深入的东西,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员,深入的来了解,来使用,这就需要实验,浪费10架战略轰炸机而已,这样的飞机,中国有几千架,相对于雷达的好处,这点付出算的了什么,只要这个机载雷达的项目最终的完成,雷达将会为中国的航母作战群,支起一片天空的。
雷达装上飞机,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就算是资深的研究员,也不敢保证,能够判定出飞机上面雷达的一切指标,而且这一款雷达还是原型,本身就拥有一系列的毛病。
这一款只装备了雷达,其他什么都没有装备,就算是自卫火力,都拆掉大半的飞机,有些类似于后世的预警飞机,可单纯的雷达预警机,对于这个时代而言,没多少作用,这个时代的飞机,战斗是格斗,双方在一定的区域之中进行游斗,雷达探测的更远的范围,最多只是防备突然的偷袭,总不能为了探查偷袭,整天把他们飞到天空吧,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的。
第一次飞上天空,雷达就出问题了,飞机上弄了一些蓄电池,却不够全功率开启,全面开机之后,雷达直接黑屏,关掉了最少7个附属设备了之后,并且把雷达的功率调整到最低,这才勉强开机,第一次的实验只是在空中飞行了30分钟,就匆匆降落下来,最多是带着雷达上天空兜一圈而已。
不过这一次的上天,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各种数据传导回来,对于雷达研究的推进是相当大的,想当然的雷达上天,跟真正的上天,这是两回事,天空中,有上行和下行两个不同,侧重了一个方面,就必然会减弱另外一个方面,之前全面加强是错误,在经过了稍稍的改变之后,雷达去除了最少2个不重要的单元,减重5%。
这不是一个小的数目,20吨的5%,大概有一吨了,可以说比之前最大幅度的减重都要多,从这一点开始,仿佛开了窍一样,所有人都在疯狂的想着,如何在雷达上面扒拉下一块来,减重一方面是功能性的,更重要的是使用更新的材料,更加的独特的设计,已达到用更轻重量,保证雷达质量的结果。
中国在新材料上面的效果惊人,再加上,雷达的测量范围,可以不用的太远,普通的雷达,测量范围可能是在300公里以上,空中雷达可以不用那么多,300公里对于他而言是浪费,甚至从实验数据上面显示,同样性能的雷达,在高空和地面的测量范围是不一样的,越高的高度,测量的范围就越多,500米的高空,比地面上,最少要提升相当的程度,这之前也是雷达站多建设在山上,并且拥有一个巨大的天线的根本原因。
山峰再高也高不过飞机,飞机永远比山峰飞的高,按照现在中国的飞机在8000-1万米的升限,珠穆朗玛峰作为世界最高的山,也不过是8400多米,飞机可以轻松的飞过他,并且目前中国飞机的极限可以达到1.5万米以上,这个高度就是山峰无法达到。
再说了,超过4000米的山峰,雷达也不好弄上去,几十吨,几十立方米的大家伙,不是那么容易弄的,在第一次发现了雷达的测距距离之后,之后又专门的对雷达的测距规律进行了设计,当这个高度达到了4000-1万米的时候,这个提升幅度相当的出色,这也成为了未来雷达高度的基本判定。
正因为高度上面,对雷达的探测范围有了增幅,在加上从实战的角度上面说,雷达也不需要太大的探查范围,100公里以内就可以了,这几乎相当于地面几十公里,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雷达的小型化,从小到大不容易,可是从大到小,只要不是进入到微观世界,在原型机已经出现的前提下,就容易了许多。
从250公里左右,缩小到几十公里,快5倍的缩小,雷达的重量当然不可能缩小5倍,可是雷达整体的减少却相当明显,减少了差不多4成的重量,相对于之前,雷达的重量终于降低到了11吨以内,算是基本上达到了预期,可以装在战略轰炸机上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