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剑是锋刃朝上摆在玻璃罩里的,在灯光的照耀下,剑身那繁琐复杂的美丽花纹,闪烁着丝丝寒光的锋刃,尽显在众人面前。
在玻璃柜里面,还有一个标识牌,上面介绍了龙凤剑的来历,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记载在著录里,第一把问世的传说中的商周绝世宝剑。
“真的假的啊?商周的宝剑,还能保存的这么好?”问这话的显然不是行里人,商周保留下来的青铜器多着呢。
“当然是真的,听说这把剑问世的时候,引起很多争议,可是经过许多专家论证过的……”
“假的谁敢往这里放?那还不够丢人的呢……”
“是啊,战国龙泉宝剑都能保留至今,这商周青铜剑能有这般品相,倒也不是不可能……”
“名不虚传啊,真是名不虚传,你们看看这花纹,就是现代工艺,也无法锻造出来的,真是不枉此行呀……”
“嘿,我告诉大家,这把剑可是吹毛立断,能一次连斩八枚铜钱的……”
此时在龙凤剑的展柜旁边,早已是里三圈外三圈的被围的死死的了。
最后说话的那人,显然是徐光,听的韩冲直摇头,让他来干解说的,这小子干脆直接吹嘘上了,不过说的倒也是事实。
“先生,咱们去书画馆看看吧……”
现在这地根本就插不进去脚,韩冲推着大师,后面跟着先生的几位徒弟,还有一些专门收藏鉴赏书画的专家学者们,绕过龙凤剑的展柜,走进了书画馆的玻璃门。
龙凤剑是韩冲这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当然是要放在最为显眼的地方,而其余的展馆,都是在龙凤剑后面,每个展馆里面都是相通的。但是从外面也可以分别进入。
“停!”
刚一进入书画展馆,冯远道大师就把手抬了起来,双眼紧盯着那面对玻璃门,长达十多米的一幅墙面。
这面墙并不是博物馆本身所有的。而是韩冲让人垒砌出来的,墙高两米左右,只有一块砖的厚度,外面罩有一层厚而清晰的玻璃,可以清楚的看到那幅经过精心装裱。镶嵌在玻璃罩里的巨幅画作。
之所以说是巨幅画作,因为整幅画高度近70公分,而横幅则是达到了惊人的25米,在这面墙的反面,同样是这幅画,之所以将之摆设在正反面,就是因为这幅画实在是太长了。
“这……这是《康熙南巡图》的第二卷?”
老人用手撑着轮椅,竟然颤颤巍巍的站了起来,韩冲连忙扶住了老人,走到了《康熙南巡图》的面前。
“真……真的是第二卷。没错,没错,是王石谷的画风……”
这幅画讲诉的是康熙南巡离开京城,进入到当时还是隶属于河bei的天jin府,站在城内接受万民敬仰的画面。
画面以康熙为中心,层层铺开,远处天jin府城门大开,到处都是店铺街道,士农工商各行其职,呈现了一幅国泰民安。百姓富裕的景象。
整幅画人物众多,画面复杂细腻,就连有些人家门口摆放的石狮子,都画得栩栩如生。天jin河穿流在画上,宛如清明上河图一般。
“没想到在这里见到了第二卷,小韩,不简单,你真的不简单……”
老人要过一个放大镜,在韩冲的搀扶下。缓慢的围着画卷走了一圈,虽然略微感觉有些劳累,但是脸上满是兴奋的神色。
顾城和韩冲一起把老人扶到轮椅上之后,说道:“老师,这画咱们京城故宫博物院也有收藏的……”
“对,康熙南巡图一共有十二卷,不过现存于国内的,只有一、三、九、十、十一,十二这6卷,其它的都是在国外一些博物馆或者私人的手里……我在米国、加na大的博物馆里,见到过另外几卷,只有这第二卷,一直不知道藏在何处,没想到能在这里见到,小韩,你保密工作,做的很好嘛……”
老人心情舒畅之下,和韩冲开起了玩笑,他哪里知道,吉美博物馆自从接受了弗雷的捐赠之后,就把这幅巨作藏入库房之中,如果不是韩冲用毕加索的作品与之交换,恐怕不知道要何年何月,这《康熙南巡图》的第二卷,才能重见天日?
“推我再看看别的,这幅画,等我有时间要慢慢看……”
入门就得到了个大惊喜,老人十分的高兴,对于其它的作品,也充满了期待。
除了门口那幅巨幅画作之外,在大厅中间,还有一个长七八米,宽两米左右的一个玻璃展柜,这里面放的就是韩冲从吉美博物馆里交换来的佛经。
另外在这个展柜里,还有韩冲淘宝捡漏的来的一些文人墨客的书稿,还有木雕版画。
坐着轮椅来的书画展馆中间的展柜时,大师指着那些纸张泛黄的佛经,对韩冲说道:“小韩,这些佛经要收好了,当年遗失出去的东西,能再收回来,殊为不易……”
听到大师的话后,韩冲连忙点了点头,说道:“冯老师,您放心,这些经卷在我这里,不会受到任何损坏的……”
“嗯,小韩,我那里还有两幅徐渭和仇英的画,等有时间,我让人给你送来……”
韩冲愣了一下,连忙摆手道:“先生,那可使不得,这可是您的珍藏啊……”
徐渭和仇英都是明朝的著名画家,尤其是徐渭,中年以后才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能山水、人物、水墨写意,画如其人,气势纵横奔放,后世多有人临撰他的作品。
按照现在市场上的价格,徐渭和仇英的画作,最少要在百万以上的,这要换成是个企业家捐赠的,韩冲肯定一口答应下来,但是对于并不富裕的大师而言,韩冲却是不想接受。
“小韩,叔叔给了,你就收下来吧,过几天我给拿过来……”
老人的侄子打断了韩冲的话。脸上没有一丝勉强的神色,跟着大师数十年,见到大师捐赠出去的物件,恐怕不下数百件。老人的侄子早就习惯了。
“谢谢老师,谢谢冯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