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下终究是昌帝的,哪有别的势力能够凌驾于皇权之上的道理。这样不但断了那些寒门士子从政的道路,将来甚至还会引起亡国的命运。
唯有皇权至尊,方能维持封建统治。中原百姓好不容易才从战火中走出来,刚过了十几年的太平日子。百姓们,实在是经不起折腾了。
在这些关陇贵族的把持之下,大昌的科举允许“公荐”,每到开科之年,朝中权贵便纷纷宴请主考官——“知贡举”,向他们推荐心仪的进士人选。所以大昌的科举,往往尚未开考,而录取的名单及名次已经预定下来,考试只是走走过场而已。
每年的科举每榜不过录取一二十人,而且,由于允许“公荐”,这寥寥可数的一二十个录取名额,也多数被世家子弟占据。
大昌的官员体系中,大约有将近十分之七出自名族和公卿子弟,出身于寒素者不及七分之一,如果以朝中的重臣比较,两者的比例更加悬殊。
大昌的情况,实际和大唐有着相同之处。同样是门阀士族,同样是寒门难入科举之门。杜甫这还是属于官僚世家,终生怀才不遇也只能授个卑微的小官。
孟郊、李商隐这些寒门更不可能有机会升迁了,而白居易这还算不错,中下层官员世家。
而且像李白这样的只能靠四处拉关系,四处走动去寻求被荐举,李白当时被唐玄宗招见也是因为有皇亲国戚荐举才被授官职的。而且孟郊这样没权没势的只能坐吃等死等授职了。但是李白在宋代绝对可以够资格参加科举,放开商人参加科举了。
人家世家可以走走关系然后授个好职位。李商隐这样被排挤的也只能拉关系,四处走动。
上面这些原因就导致李白、杜甫、孟郊、李商隐这些人才基本在仕途上没啥进展,即使中举了,也是授个小官,根本发挥不出才能来,所以他们这些人就那样愤愤不平,郁结于心的走完一生。
而大昌,和大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门阀政治有多可怕,三国时期的曹操为了重视人才搞过“唯才是举”,曹操不讲究这个人的出身和品行,只要求这个人有真本事就行了。但曹魏政权也是建立在大地主阶级之上的,所以曹操之后的继承者很快就通过“九品中正制”再次沿袭了门阀政治。
门阀政治不但导致了曹魏政权的灭亡,也是整个四百多年魏晋南北朝复杂动荡年代中各朝廷最大的困扰。
在隋文帝再次收拾并统一了旧江山之后,隋朝想通过科举这条路来达到皇家集权,但替代隋朝的依然是贵族出身的李氏王朝。
在唐朝,能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人一般都来自帝国贵族家族的子弟。甚至在很多年里,在没科举之前就经各派间磋商和谈判之后确定了录取士子的名单。
别说真正的寒门子弟了,就是除了京城之外的大地主家庭也很难通过科举进入仕途。
大昌也是一样,第一等的“人才”是门下省的学生,这是皇亲国戚和三品大员里的“优秀”子女就读的地方,他们根本就不用考试,出来就是五品以上的官员。
就比如说龙小凡,一出生就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他可是堂堂的世袭亲王,不然就凭他强抢公主的罪名,早就拉出去剁了喂狗了。
这也是为什么,他如此忤逆重罪。到最后竟然奇迹般的,还成了驸马都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