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琼等在太史慈家里呆了一整天,直到吃过晚饭后才回到客栈,这一天的时间里,五个少年和太史慈一起聊人生、聊梦想、聊武艺,都很开心。
特别是太史慈,感觉自己在和淳于琼等的聊天中,了解了很多自己原来想也想不到的东西和道理,虽然很多东西和道理,年仅十岁的他还不懂,但是他觉得很新奇,暗暗地将这些东西和道理记在了心里。
而坐在旁边听的太史慈母亲,则感觉更深,她深深地被这些少年给折服了,她觉得这些少年时如此的优秀,相信,不出意外的话,这些少年正如他们所理想的那样,一定会成为一代人杰。她为自己的儿子太史慈有这样一群少年做兄长、做朋友、做师兄而感到很是高兴,觉得自己的生活更有盼头了。
李丹等少年也在和太史慈的聊天中感受到了太史慈身上的不凡,他们越来越认可起太史慈来,觉得自己来一趟太史慈家真是来对了,他们也为自己未来的战队中有太史慈这位兄弟而高兴。
淳于琼在回到客栈后,就亲笔写了两封推荐信,一封送给郑玄,一封送给李彦和童渊,并在第二天一大早就和李丹等人的推荐信,安排人专门送了出去。
众少年们吃过早食,又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而太史慈和他母亲则在淳于琼等离开的第三天,就被李彦派的人给接到了李家村,住进了英雄楼。李彦正式收下太史慈为入室弟子,而太史慈母亲,则协助起李彦和童渊夫人,做起来李家村的教书匠来。
李家村所有童子在年满六岁后都必须要学习的建议是淳于琼到达李家村的第二年提出来的,他提出来后,一下子就得到了李彦和童渊及他们夫人及全体李家村村民的支持,为此,还在离英雄楼不远的地方,专门由淳于琼设计,建造了李家村村学。因为李家村缺乏合适的教师,李彦和童渊夫人就亲自担任了老师,淳于琼在李家村的时候,也是经常去给李家村的学生上课,而且他将自己交给典韦等小子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也拿了出来,作为李家村的启蒙教材。
因为大家都还同路,所以,少年们都在一起,经过东莱郡,到达北海郡。
这一日,大家到达了北海郡营陵县,孙乾家是北海营陵县大族,原来孙乾想要求所有的少年居住在自己家里的饿,但是淳于琼等考虑到自己的人数众多,都住在孙乾家里不是很方便,于是决定都住在客栈,等休息一日后,众小子再去拜访孙家。
孙乾看到自己苦劝无果,只好喝大家约定后日在家里宴请众少年,就匆匆地赶回家里了。尽管孙乾是所有少年中离家求学最近的饿,但是他为了保持和所有少年行动一致,也是八年没有回家,现在到家了,自然很是急匆匆地往家里赶去。
淳于琼看着孙乾的背影,想起原来的历史中,孙乾一直是刘备的铁杆支持者,跟随刘备流亡四方,是刘备早期重要的使臣,最后在刘备进入蜀中后不久病逝。从孙乾的经历来看,孙乾绝对是一个有眼光,有能力,而且很忠诚的人。淳于琼很想知道经过他交往八年的孙乾,是否还会随着刘备而去,成为刘备的忠诚手下。
淳于琼在客栈休息了一晚后,第二天在吃过早食后,就和典韦、赵云、李丹、童飞、刘琰、崔琰六人一起到营陵县闲逛。大家一路行来都是如此,毕竟淳于琼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觉得很有道理,都在践行淳于琼的这种理论,每到一个地方,都停留一下,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
营陵县不大,但是因为是进出后世山东半岛的咽喉之地,地里交通比较重要,所以还算比较热闹,城里人来人往,南来北往的很多特产在这边也有销售。
淳于琼等七人逛了一上午了,吃惯了三餐的少年们,加上又正在长身体的时候,觉得有点饿了,就近找了一间酒肆,因为吃惯了淳于琼引领的美食,再吃这些店里的食物就没有多少胃口,所以就点了几个简单的菜,吃起午餐来。
当大家吃饱喝足后,看到外面正午的阳光比较刺眼,就坐在酒席上小声地聊着天,准备等太阳暗一些了再去逛。
这时,只见旁边桌子上的的四位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也吃完了饭,正在谈论着淳于琼。淳于琼等刚好坐在他们后面,刚好将他们话听得清清楚楚,对于这种情况,淳于琼等已经习惯了,毕竟一路行来,他们听到过太多人谈论着淳于琼,对于这些谈论,淳于琼和众小子也只是笑笑而已。淳于琼在八年前写的九诗一文后,就在康成书院跟随郑玄学习,在这期间,除了《父母心》和《躬行》两首诗文传出后,就再也没有传出什么诗文,大家都以为淳于琼又是一个方仲永。但是,淳于琼这次学成归家时,刚告别郑玄,就做了两首很是不错的诗文,一首诗《别康成》,一首就是《送别歌》。
原本淳于琼不打算去打扰他们的,但是在听到几个人的话后,却来了兴趣,仔细地打量起这几个人来。
只见一个身高八尺,眉毛长得很美,稍微有些胡须的青年道:“子鱼、根矩、子羽,你们听听淳于琼先生写的这首《别康成》,写得多么形象啊,真是好。你们听我背出来啊:
淳于骑马将欲行,
忽闻路边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康成送我情。
好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康成送我情啊,将淳于琼先生和康成先生的感情写的酣畅淋漓啊,妙啊!”
另一个长相儒雅,但是穿着比较简陋的青年道:“幼安、子鱼、子羽,你们也听听我背诵《送别歌》这首歌:
长亭外,古道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