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都市言情>农业巨头从1983开始> 第180章 这个人很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0章 这个人很刑(1 / 2)

 ,农业巨头从1983开始

这次表彰大会一共评选了100名优秀农民企业家,都是当下的风云人物,其中不少人的事迹还流传到了后世。

比如唯一缺席的那位,放到一般人身上,能有机会领取如此高的荣誉,那肯定是说什么都要来现场的,但有一位就是没来。

"target="_blank">https://></a>

</a>

他就是有着温州第一能人之称的叶文贵,当万元户成为财富代名词的当下,zj省苍南县金乡镇的叶文贵就已坐拥千万元资产,在场这些优秀农民企业家里,比他有钱的还真不多。

1969年,只有十九岁的叶文贵和许多年轻人一起,响应中央号召,来到hlj煤城七台河当了知青。

在大多数文艺作品中,知青的日子总是很苦的,但叶文贵却不一样,他在七台河待了没多久就发现了商机,煤矿上工人所用的煤锹柄全部都要从外地买,这让他看到赚钱的机会。

他联络了几个知青,从家乡温州买来木旋床和锯子,办了个锹柄厂,这在当时肯定是犯错误的,但人家就是有这个本事,能让煤矿、生产大队都默认他的行为,就连其它知青也没有举报。

他不光会搞关系,在技术方面也堪称天才,根据卷笔刀的原理发明了削圆机,山上运下来的大木头用火锯剖成方块后,塞进去,再拉出来就成了圆锹柄,一天就能生产1000根圆锹柄,卖给煤矿就是八百块。

生产的多了,七台河当地煤矿买不完,他就跑去煤炭大省山西推销,在哪个年代能办成这样的事,李未简直把他当神仙看待。

更夸张的是,他们所在的屯子到车站没有路,运输不方便,他又请人开通了一段通向大路的六公里绕山公路。

钟跃民他们当知青,在村里吃老乡的喝老乡的,人家叶文贵当知青,却是带着当地老乡一起致富;钟跃民在陕北连窝头都吃不到嘴,人家却是一天一只鸡。

在东北过了几年舒服日子,叶文贵回到温州被安排在民政局工作,在民政局待了没多久,叶文贵就辞职了,理由极其流弊:民政局工资只够抽烟,但我每天还得喝一瓶茅台,要花11块7。

所以人就得抽烟喝酒啊,他要是没喝酒的嗜好,就不会从单位辞职,更不会成为千万富翁。

当时温州已经有不少人开始做生意了,他看准市场空白,开了家扎铝厂,本钱就是当年在东北挣下的,关系么,人家那十年都能在东北混得风生水起,更何况现在环境更为宽松的温州?

仅仅四个月,叶文贵的生意就回本了,然后他利用自己在技术上的天分,研发出用于生产塑料证件外套、资料夹大频率的高频热合机,自主设计了每分钟出产170米、厚度0.025毫米的塑料薄膜生产线,生产效率不仅吊打国内同行,甚至连德国进口生产线都比不上。

然后他又陆续创办了包装材料厂、蓄电池厂、微机仪器厂,办一个火一个,短短几年就挣下了千万身家。

要是按照正常故事发展流程,叶文贵就该继续把企业做大做强,但是,这位奇人偏偏不走寻常路。

与其说他是个商人,还不如说他是技术狂人,他对技术的喜好远远超过了挣钱,他这次没来参加会议,不是因为什么生意上的事儿,而是迷上了造汽车,而且还是电动汽车。

叶文贵发现眼下宝岛有10家轿车厂、大陆有6家,但16家厂子没有一个是世界级的品牌,他觉得太可怜了,于是便想造出中国人自己品牌。

他甚至还想到了突围之道:汽油车外国企业已经太强,而且对环境不好,电动车没有污染,而且全世界还没有特别成功的,如果能做出来,会有大机会。

这观点流弊不?二十多年后,中国汽车还真就走了这条路,利用电动车实现了弯道超车,汽车出口量一举超过德国、日本这样汽油车时代的王者。

别人都觉得造车难,叶文贵却不以为然,之前我要造高频热合机、塑料薄膜生产线的时候,你们不也这么说?后来咋样?还不是被我造出来了?

我不懂造车不要紧,现在开始学也来得及,于是他就买了市面上所能找到的所有汽车电机、机械方面的书,开始闭关读书,为此连这种全国级的表彰大会都不参加了。

只可惜领先半步是天才,领先一步是疯子,电动车取代汽油车的确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眼下国内连汽油车都少得可怜,在这种时候研发电动车,实在是不具备这个条件啊。

所以叶文贵造出的几台原型车,虽然获得了不少重大表彰,但一直无法实现商业化生产,他也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幸运的是,日后另一位来自浙江的大胆商人继承了他的疯狂想法,李书福和他的吉利汽车帮叶文贵实现了他的汽车梦。

到场的人里,也有不少后世享誉盛名的风云人物,比如来自广西的梁焕新,他把一个年产值只有37万元,固定资产21万元,工资几乎发不出的小农具厂,改造成了广西乡镇企业首家产值、收入均超千万元的水暖器材龙头企业。

再比如bj市第二汽车齿轮厂厂长张金海,他所领导的工厂是bj第一家通过考核成为二级企业的乡镇企业,张厂长日后也多次当选全国劳动模范。

,上海南翔灯泡厂厂子陈伯兴,这家企业日后和其他几家企业合并,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光源生产出口企业——上海嘉宝照明电器公司。

不过这些人和前排中间那位眉毛浓密、面相瘦削的男子一比,他们哪点名声就完全不值一提了,这位就是天下第一庄大邱庄的一把手禹作敏。

八年前他开始担任大邱庄支书,此时的大邱庄比周围的村子都穷,当地还流行一首民谣,“宁吃三年糠,有女不嫁大邱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