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国内经济形势一直不佳,外汇来源的主要依靠就是北方的各种金属矿藏和南方的几处油田,而油田中尤其以巴库为最大。建设资金短缺,使得俄国的基础设施并不是很好,从国内到高加索地区只有两条初级公路,并无铁路连通。
和俄国形成鲜明的对比,伊斯坦帝国在加入了北约之后,由中华帝国的几家铁路公司承建,在国内修建了好几条双线铁路,依靠这些铁路的快捷运输,大量装备和补给物资可以迅速的运抵前线,有利的保障着军队的进攻作战。
现代战争打得就是高科技兵器,打得就是后勤补给速度与质量,因此在战争初期,俄国已经先输了一半。与大高加索山脉的艰险难行不同,在飞机轰炸之后,伊斯坦帝国装甲部队的大量灰熊1型战车集体出动,一举越过了属于丘陵地形的小高加索山脉,掩护着步兵群向俄国边境筑垒地区冲去。
面对强大的伊军火力,俄军士兵只能躲在工事中,用手中的轻武器和不多的几门火炮拼命射击,因为缺少反战车武器,俄军的火力对灰熊1型战车没有太多办法,他们只能依靠血肉之躯,用当年哥萨克帝国使用过的反战车手榴弹去强行攻击,但是这种武器效率太低,根本无法对抗大规模出击的伊斯坦帝国战车部队。
伊斯坦帝国的重炮部队也在阵地后方严阵以待,有前线炮兵观察员或者在天空中盘旋的侦察机,及时的将坐标发回指挥部,而重炮部队依靠这些坐标,挨个给俄军火力点点名,将他们一一清除掉,为伊斯坦先锋部队提供着有利的火力支援。
伊斯坦帝国军队在整训之后的首次亮相,就给了世界各国一个惊喜,其强悍的作战风格和快速有效的战术运用,几乎与中华帝国如出一辙。各国政府怎么也想不通,中华帝国是用了什么样的魔法,将世界上著名的鱼腩之师在两年之内改造的如此强大的。
其实和波斯打了多年仗的伊斯坦士兵,并不缺乏战场经验和勇气,只是多年以来装备和战术的落后,让他们的战斗力大打折扣,这才会给世界各国那样的错觉。
这次中华帝国的支援,只是在短期内给伊斯坦帝国的装备和战术水平做了提高,才会出现如此神奇的情况,何况为了保证胜利,中华帝国的教官们都随队作为参谋给各级主官出谋划策,保障了伊斯坦军战术的正确性。
伊斯坦帝国各级主官对这些参谋们的能力是非常信服的,加上他们对于中华帝国又非常敬畏,参谋们的话他们自然是言听计从,在这种情况下,伊斯坦帝国的战法自然而然的就带上了中华帝国的影子。
在伊斯坦帝国士兵们高效的进攻面前,尽管俄军以极大的牺牲精神忘我的战斗,甚至在每一段工事都拼到最后一人,但是俄国建国时间毕竟不长,边境线上的筑垒工事只是刚刚开始修建,整个阵地还完全不成体系,因为武器简陋人数太少,根本无法有效地防御伊军的进攻,在数天之后他们就只能被迫后撤了。
在历时十天的进攻行动之中,俄军在高加索山脉以南的卫戍部队撤退不及,被伊军大量合围并成建制的歼灭,伊斯坦帝国陆军很快推进到了大高加索山脉,与俄军增援部队隔山相望。
由于巴库油田在大高加索山脉以南,在这里的俄军被大量消灭之后,这一地区被伊斯坦帝国成功掌控,阿卜杜勒二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掌控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油田之后,他也开始对打俄国人的行动不那么热心了。
战争毕竟是要钱的,再打下去能捞到的好处也不会太多,因此他立刻命令所有铁路减少弹药的运送,腾出运力集中运输建筑材料和工人,在部队的掩护下,他们开始在大高加索山区大量修建永备工事,只以空军对俄国境内进行袭扰,牵制俄军可能发起的反击。
对于阿卜杜勒二世见好就收的小农思想,方啸宇也是无可奈何,毕竟他虽然能够依靠大量教官和亲中将领控制伊斯坦帝国的军队,却为了顾及盟国的感受,对其政治走向不能过多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