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不知不觉,又到晚上了。更新最快”乾清宫里,朱慈伸了个懒腰。一旁,皇后端着一个餐盘,上面摆着三五碟的东西,散发着清香,在深夜之中格外醒目。
听着朱慈的抱怨,皇后轻声道:“圣上,臣妾准备了清心莲子羹,小心着急上火便对身子不好了。”
“身子还没调养好呢,怎么还亲自端着东西过来了。这些事情,交给宫女就行,你使唤着,朕也能感受到这一番心意。”朱慈笑着接过,又满是埋怨半是关心地说了几句。
皇后只是浅笑,不接朱慈这个话题。
对于国事,朱慈倒是没有秉持着曾经在后宫里流传百年的规矩:后宫不得干政,许多故事,朱慈也不瞒着皇后。
不过,出身名门,作为打破了大明皇后一惯从普通人家里选出皇后的赵诗瑶十分清楚自己的位置,只是静静地听,轻柔地安慰着朱慈焦躁的心境,对于国事从来不发表自己的意见。
“陛下还是忧烦还是琉球的事情么?”皇后说着,收拾着桌子上的餐盘。朱慈当然不会再让皇后自己动手,挥手招来了几个宫女,牵着皇后在院子里走了走。
朱慈说:“本来,琉球的事情也差不多能解决了。王夫之想出了个主意,挺不错的,颇为刁钻,也很管用。但世界上从来都没有十全十美的计策。这一回也不例外,到了紧要关头,还是出了岔子。”
“什么法子和岔子呢?”
“王夫之想的法子是拿重开中日贸易作为砝码,换取琉球上的日本人撤离。”
“这可是个妙法,可谓是一举两得。既是解决了中日贸易不知如何开局的僵持,又解决了琉球为日人所侵占之事。”
“妙法是妙法,王夫之与顾炎武想出这个办法以后,更是做了不少完善。远征公司那边也表态,已经联络了诸多大报,一讲大明重新打开了日本市场的利处,二将日人为我大明忝为所震慑,主动退出琉球。宣传的事情都已经平定,可没想到……这个时候,又出了郑氏这么一档子事。岔子,在郑氏身上。”朱慈感慨不已。
“陛下已经做得足够多了……”皇后轻声宽慰。
“但失算就是失算,郑氏这一个局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没有被考虑进来。说到底是我们的问题。底下人也不是没给朕打过预防针,是朕自己大意了。”朱慈对郑氏的好感还是不少的。
虽然这些好感主要源于名字还叫郑森的郑成功,但因为这一层关系,朝廷迟迟没有料理郑氏,让其一直在福建经营。
由于朱慈这些年的所有精力与重心都在北方,哪怕短暂监国江南,也是在湖广活动,并不触碰福建。故而,也是迟迟没有机会碰撞郑氏。
当然,要说朝堂对于郑氏没有堤防与探查,那是绝对小瞧了大明的人才。
至少,锦衣卫就探查过几次郑氏曾经试图与建奴打交道,更是做了不少小手脚。只不过朱慈想到海外战略人手匮乏,也不忍这一支主要的海上力量就这么分崩离析,是以又给了郑氏一个机会,劝说郑氏开拓海外。为朱慈的殖民战略添砖加瓦。
却不料,这一个信号却促成了郑氏的集体移民。
至少二十万人迁徙台湾,主要战舰全都去了日本。
顾炎武的汇报传来,朱慈陷入了内疚之中,罕见地连续三天加班,死死盯着这一回琉球之事的进展。
“陛下莫要自责了……”皇后说着,欲言又止。
他有心想要朱慈多宅一会儿,但同时心中也十分清楚。朱慈不是那等会被困在紫禁城的人。
无论琉球之事以怎样的结局落幕,都不会扭转朱慈再出宫一趟的决心。区别,仅仅只是用怎样的方式入场罢了。
朱慈拍了拍皇后的手背,似乎明白了皇后的意思:“朕在想想,朕在想想……或许,这也是一个机遇。这个世界的改变已经很多了,应该,还会有更多……让朕惊喜的改变吧……”
朱慈穿越来到这个世界,做的事情很多已经不再是改变历史,而是创造历史。
……
“确定……明人停止操练了吗?”山田有荣双目炯炯有神地盯着桦山久守。
桦山久守身板挺直,道:“是。可以确信,他们已经停止了操练。这是明国的春节,人人休息。这个时候操练,对于本就不是武士的明国人是虐待。他们不敢如此逼迫,从而引起叛乱。”
“明国的春节,士兵不值守,朝廷不上朝。百物歇息,人人玩乐。但对于我们而言……却是最好的机会!”山田有荣目光灼灼:“可以准备行动了。桦山桑,祝你好运。”
“哈伊!”桦山久守目光灼灼。
元月十四,即将元宵佳节了。同样,春节也落入尾声。迎来往送的拜年热闹进入到了终章,寒冷的鹿儿岛上,百姓们窝进了屋子里。
除了营房之中,整个中国城一片静谧。
作为郑氏集团的当家掌门人,郑芝龙去了种子岛,等候着可能爆发在琉球的战争。留手鹿儿岛的只有一些妇孺,若非郑森坚持,也不会有两千人马。
当然,郑氏毕竟不是什么割据政权。作为武装海商集团,说到底还是一群商人。故而,就是这两千人马,也是平时为民,战时为兵。职业士兵的比例并不多,再加上春节留守,最终留下来的只有五百余人。
就是这五百余人,也颇为不易了。
好在,年关即将结束,人手陆续回归,到时候就可以轻松一些了。
这般想着,郑森迷迷糊糊就躺在了营房的行军床上,昏睡之前,他喊来了林凤:“撑不住了,阿凤,帮我去外间巡逻一趟。有什么事,直接喊醒我。”
林凤应了一声,提着家伙出了门。
他去的地方是个暗哨,位于一处小山坡的一颗苍天大树上。
树冠很大,甚至足以放下一个睡袋。
这是大明进口的东西,听闻是一处专门给军队供给军装的工坊新研制的。一经推出就早到了军方的追捧,后来殖民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更是引发热卖。
郑氏财大气粗,也买了三千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