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速继续讲述道:
“唐朝盛世,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亚、非、欧三大洲均有商人往来,而有地利之便的广州成了当时最繁华的贸易出海港口,朝廷也专门设立了管理商贸的市舶司。”
“根据史料记载,每年进入广州港的船只就达4000艘,其中以福建船和广式船为主。福建船以稳定性强而闻名,尤其是应对恶劣天气和复杂航线,即使遇见大的风浪也不会轻易翻覆,操作上较为省力。”
“而广式船的选材颇为讲究,以热带硬木、荔枝木、樟木、乌婪木为主,用铁钉相连,铆接加固,让整个船身都坚实耐用,整艘船呈现狭长型,首尾两端有尖型设计,在航行中减少阻力,船体吃水深,适合在南洋深海水域航行。”
“除此之外,船上的甲板和梁拱也做了特殊设计,可以迅速排掉积水,更好应对海上风浪。船体的内部设置了距离密集的肋骨和隔舱板,龙骨的强度也大幅提升,保证了船体的稳定性。”
“的确,我们现在很多技术,也是传承于唐朝。不过,也也许多改进。听说广州那边的海船有更多的新技术,具体的老朽就不知道了。”
说到这里,马速也没继续讲下去了,许多资讯都来自前世,有外人在,讲出来有点惊世骇俗。
前世已对中国古代造船业有了详尽的总结,马速现在所在的南宋时期,造船业达到了一个历史巅峰。不仅可制造大型远航海船,还发明了水密仓、指南针、平衡舵、尖底船等技术。从而让中国的造船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领先于世界。
除技术上的革新,还根据不同的航线,不同的用途,规划出了各类船的功能属性。内河航运多为运粮和战船,海运上有远航货运和客运,也有战备军船,还有渔民出海捕鱼的渔船。
船舶的体量也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
宋末元初时期,吴自牧所著《梦梁录》中就有记载“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小者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
五千料,即载重300吨。载重200吨左右的“南海一号”与后渚港宋船,如果换成宋人的计量习惯,大约是三千六百料,应该只是中型商船而已。
海船依靠风向和洋流等自然力量进行航行,通过司南、指南针等辨别方向的仪器,用以控制航行线路。
此外,远洋航行的船舶上还有其他齐全的配套。因为航行时间不定,船上的一应物品甚是齐全,如专门饲养牲畜的空间等。船上的商人也可以自由交易,生活起居和陆地上也没什么不同,相当于是现代大型邮轮出海的场景。
南宋的船种类各异,而且数量上也不断增长,内河外海都有南宋的船只运行,特别是远洋航海中也有很多国家喜欢用“南宋制作”的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