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综合其他>春来花开上:北方来信> 《春来花开》上部:北方来信(16—17)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春来花开》上部:北方来信(16—17)(1 / 2)

 北方来信(16)

向明:

昨天腊八,刘嫂根据我的要求,以地瓜干为主,加上黄豆、豌豆、蚕豆、筱豆、大枣、糯米、花生七样食材,放进适量红糖,柴锅慢熬,是为“八宝粥”。上午九点,刘嫂送来两碗,她说没想到我的这个配方熬出的粥真好喝,她们全家人人喝了两碗,一大锅粥平时吃两顿,这次一顿喝个精光。我说,你们平时大概没有这样多的粗粮搭配,天天吃地瓜喝瓜干饭,哪有别味,我当年在老家吃地瓜喝地瓜干饭把胃吃厌了,很长时间没这样吃了,吃个新鲜罢了,再好的食物,天天吃也会吃厌。

下午刘嫂邀请我去她家吃水饺,她公公婆婆说,以后别让桂花送饭了,来家里吃吧,反正都是一个锅里的饭。刘嫂说,这哪能行,陈教授一个人清净,还是我做好送去吧。我知道,刘嫂公公婆婆的话不是客气,为我好,怕饭菜做好送到我这里凉了,伤我的胃,而我只能记住老位老人的好,却不能在那里吃,可能一个人吃饭习惯了,不仅喜欢静,更喜欢饭食的时候考虑问题。

今天参加了一场宴会,你二叔家王向全弟弟也就是刘桂花说小叔子的订婚宴,让我又开了一次眼,你在家肯定也会参加。

我第一次知道也是第一次见到订婚这么大的场面,全村随份子,亲戚朋友送礼,如同结婚宴。我看着热闹,三天前送去一百元礼,你三叔王昌勋说什么都不收,后来还是你爸爸帮着打圆场,说让陈教授做我门男方的主持人,我说我对这些礼仪真不懂,但我可以作为男方代表陪客,接待女方家人。刘嫂说这太好了,有陈教授在,给我们家多大面子,搞得我很不好意思。

你这个兄弟媳妇22岁,县城街道人,没有固定工作,人长得很有精神,伶俐大方,眼里带着笑意,像演员像笑剧主持人;你弟弟王向全跑江湖,搞贸易,国内国外东西南北的走,做的皮货生意,说是在网上认识的女朋友,两人见过三次面,便谈婚论嫁。

昨天在刘嫂家吃过晚饭我来到你三叔家,帮忙的人全到了。你三叔说晚上怎么不去他家尝席,我说我不想吃宴,就想吃水饺,我还得感谢你理解我呢。我和司仪和你爸爸叔叔们一同商议迎客待客的方案,房院打扫,门前喜联,屋内外挂红幕采红帘,酒桌放置,宾客安排等等的。大家喝着茶吸着烟,慢吞吞的聊着,你知道,我对烟过敏,远远地在另一张桌子上,刘嫂和向全陪着我说话,你爸爸和你家三叔那边商量好了,就来跟我说一声,我有什么想法就让向全过去给他们说。你三叔笑着跟我说,对不起了陈教授,农村就这样,烟酒不分家,让您受害了。我说我很高兴看这样的场面,你们该喝就喝该吸就吸,太客气了,显得生分。

我的主要任务写几幅喜联,上百封请帖;这种订婚喜联我没写过,问问村里的几个老秀才,他们说和结婚喜联一样,我说这任务还是交给你们吧,别写不好让人笑话,老秀才说咱们一块写;那一百多封请柬更要大家一同写了。

我拟了你三叔家屋门家门的两对喜联,没想到你大爷你们家都要贴红联,就让几个老秀才去写。我的两幅喜联是这样写的:

第一幅:上联:一路迢迢华灯耀目下联:两心脉脉情景宜人

横批:风详云和(张贴在大门)

第二幅:上联:凤号鍼神待周礼下联:才俊依马咏好逑

横批:琴瑟友之(张贴在屋门)

晚上九点多,人没有去的意思,屋内屋外,站满了人,大家借着机会说东家聊西家,这家媳妇那家新妇,孩子长孙子短,公公婆婆一骨碌的话说个没完,我一边听,一边插言说起我老家的习俗,人们围在我身边安静地听我讲老家的风俗。我体会到人对远方对他乡的那种不是向往胜似向往的新奇心,回头又全感到自己的家乡亲切神圣好处连连。

今天上午七点半,接到刘嫂电话,说去三叔家吃喜宴,我说怎么早,她说早吃完早安排别的事。早宴八碗四汤,为参加招待客人的亲戚朋友准备的,八碗:鸡鱼肉,三个炒菜,两个冷盘;四汤:疙瘩汤、鱼丸汤、鲜虾汤、萝卜汤。八九人七八个人对付一桌,不分长辈晚辈,随意坐。

上午十点,女方准时来到,我跟在你爸爸和司仪后面,在村半路迎接贵客,每人拉着一位客人的手,边走边聊着走进大门;我牵着女孩叔叔的手——一位教书先生,都是头天安排好的,这叫刀对刀将对将。落座后,几个晚辈上来递烟敬茶,然后退去,我们四个主副陪陪着说话,一路辛苦天寒地冻的寒暄,然后各找个话题大家共同讨论。我本想说说我家风俗,特别对定亲这样的隆重感到不解,但又想,不是说这话题的场合,便说起山乡变化国家政策,聊着聊着,我竟说再过几年,计划生育政策会有改变,两孩化三胎化可能不久会落实下来;大家惊奇的问原因,我说这和城镇化、老龄化经济发展有关,我解释城镇化老龄化的未来,人们听着频频点头,连连说,是该改计划生育政策了。我说,计划生育好像对咱们农村不起作用,你们看在座的每家平均三个孩子,大家说挨罚啊,东躲xz的,政策放开就好了,放开肚皮生。

说过十多分钟话,起身入席,喜宴有十二道菜,荤素相拌陆海相掺,很是丰富。我们才刚吃过饭,一遍遍殷勤劝客人喝酒吃菜,看看酒食差不多了,大家这才起席。

领头的是女孩的大爷,六十多岁,看着下手前来撤席,就走到户外,那位教书先生走到我跟前,悄悄说,等屋里收拾完,他们便走。我说,这不是正宴,中午有场席,那才是正席。他“哦”一声,说有这种习俗,太奢侈了。走到女孩大爷跟前悄悄说了,女孩大爷就走到司仪前,说这不行,两家吃过饭相互认识下可以了,别太客气;司仪说这怎么行,中午才是正席,亲戚邻居们都来祝贺的。我说先到我那里坐坐说说话吧。刘嫂跟出来说,我去生火,头里走了。

主客缓缓沿着刚铺好的石头路向我的住所走着,进了院门,大家听说是我的住处,不肯进屋,说别辱没了教授的屋子;我说,这话不够朋友了,这里哪有什么教授,都是亲戚。

进屋后,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原来早饭后,刘嫂已经把壁炉然着了。落座后,大家围绕我的工作谈起来,问学校情况的,问大学如何录取的,问分数线的,问专业的,问毕业走向的,我一一给他们解答。便有客人说自己的孩子明年(实际上是今年,农村过不了农历年,不说今年)正好考大学,问我能不能帮忙把孩子录取到我们学校,我问过孩子成绩,对方模模糊糊的说中等成绩吧,说不出所以然,大家就笑话他,说怎么当的爹,孩子成绩不知道。我说,我那时上学,爹妈从不问我的学习情况,咱们农村都如此,把学校看的很高很神圣,学校大门都不敢进。大家说是啊,现在也这个样。我把我的姓名电话什么的写给那位家长,让他写下孩子的名字和他们的联系方式;看着家长把纸条收进衣兜,大家又笑着说,这下好了,你家儿子大学有希望了。

话刚说完,一个青年走进来说,上席了,客人笑着说,你们真客气,饭食没下呢,又要上席;我说,怨我们没说清楚,刚才的饭该让你们少吃点的,别忙,大家先去厕所放空肚子。一屋人都笑了。

走回你三叔家,街上院内支起了大棚,桌椅一溜的摆好,亲朋村人赴宴的陆续到达。女方来客男女各一桌,都摆在堂屋。今天阳光很好,没有风,暖洋洋的,我对女方来客说,老天爷被你们感动了,送来这样的好天气,一会一定多喝点。大家“哄”的一声笑了,依次坐下。

正宴更丰盛,十八道大盘,八道小碟,一半的菜只动过一次筷子,末了,又上上几道点心,最后是馒头大饼;起坐之后,来客再三表示感谢,说没见过这样好的筵席,真是破费了;临走,我们这几个主副宾把红袋子一个个的送到贵客手中,大家谦让一番,接过手,又是几声谢谢。

说实在的,你们家这种待客风格很热情周到,但确实浪费,我把这话给你爸爸说了,你爸爸摇着头说:“谁说不是呢,早几年不是这样的,不知从哪里传来的风俗,越办越奢华;看人家女方的反应,城里人也觉着费,他们那里没这个习俗吧。”我说:“我问过那位教书的,他说别说定亲,就是结婚,这场面够大够豪华奢靡的。他们那边定亲一般是女儿亲家吃顿饭认识下,没有摆大宴的。真是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啊。”

下午你二叔要留下我再吃晚宴,我如何不敢答应,让你爸爸替我辞了,让刘嫂给我烧过一碗面汤,喝了一天酒,胃里需要温汤寡面去去毒热。

向明,春节前我可能不回bj了,腊月十五前去南方大儿子家,准备在那里过年;进入腊月,新年将到,你该回家了,我在这里等你。

下次聊。再见。

2010年元月23号夜周六乙丑年十二月初九

北方来信(17)

向明:

这小半年,走在北方庄的街道,经常遇到七八十岁的老人,见到三十上下的年轻人(主要是男人)反而很不正常,年轻人要么去县城居住,要么去外地打工,前几天参加王向全的定亲礼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的青年人,但仍以女青年居多。即使你大哥王向全,正打算在城里买房子,回国后肯定离开这个山村。我估计了下,也许用不了三十年,北方庄会变成一个纯粹的旅游参观村,到时候,在村里的都是拿着工资做导游或是做其他服务工作的人。

农村空巢现象在这里早已司空见惯,我从刘嫂那里听到的一个故事,满载老人无限的心酸和无奈。

故事的主角叫华鲁,今年三十五,家中有父亲华世恩,母亲武友梅(那家三代单传的武友仁的姐姐),妻子韩业慧,女儿华宪芳,儿子华宪诚,哥哥华齐,姐姐华秋。十四年前,华齐参军专业在市里落户,十年前华秋嫁到山下王家庄,七年前华鲁与二十里外严家村的韩业慧结婚,华鲁大部分时间在外打工,回家的主要任务是给父母要钱要物,然后帮助韩业慧打造孩子。华鲁和父母前后院,华鲁的两个孩子基本上由父母抚养,韩业慧的主要任务是上街聊天,帮庄里邻居的做红白事,即捧人场又捧钱场;书记村长看她热心,曾商量吸收她进村委会,后经历几次事件,打消了这个念头。

第一,这媳妇看着年轻可心机深,说话表里不一,客套话说的华丽,却口惠实不至;第二,手脚不干净,常干些顺手牵羊的活;第三,凶蛮霸道,好吃懒做,不敬公婆。

四年前,华鲁母亲带华鲁女儿华宪芳在街道玩,与街坊杨乐怀的儿子杨申宇(和华鲁女儿年龄相仿)兜圈推攮,两个孩子都倒下,大概是摔疼了,两个孩子大哭;杨申宇也由奶奶看护。两位老人抱起各自的孩子,一边察看有没有摔破,一边拍着背哄孩子。杨申宇停住哭,小芳哭的声音越来越大,奶奶仔细查看,才发现孙女额头起了个包,血殷殷的,便指给杨申宇奶奶看,杨申宇奶奶看到后忙说:“哎呀,这如何好,快去诊所看看。”

到了村诊所,医生用碘酒先消炎,再剪开一段白纱抹上消炎粉给小芳贴上,杨申宇奶奶千不是万不是的道歉,小芳奶奶说:“小孩子们玩,哪有没个磕磕碰碰的,医生看过了,过几天就好,千万别放心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