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马位于三公之上,掌握着帝国的军事权力,以军谋与诸葛亮并立的庞统任此职自然实质名归。但又因法正与方绍在刘备手下起着举足轻重的谋略作用,故刘备特在大司马之下,设左右司马,令二人分别担任,算是一种器重,也算是一种平衡。
至于大将军,乃是将军最高的封号,位在三公之上,自东汉之时起,便多由贵戚充任,关羽作为刘备集团头号名将,又与刘备情同手足,故以其担任大将军自无可厚非。
武职之,大将军之下即为骠骑将军,本来刘备是想让张飞担任的,但考虑到马在雍凉门阀的地位,综合考虑一下,最后还是决定由其担任。而张飞则屈居于下,升任车骑将军。
黄忠虽然年势已高,但因在汉之战,关陇之战的突出表现,再加上他身兼荆州藉将领,以及刘表旧部的双重身份,故刘备称帝后升其为卫将军,军职只在张飞之下。
至于徐庶,亦是刘备起家时的重要谋士,刘备对他其实一向都是很信任和器重的,虽然因其坐镇陆口,多年来未能有表现立功的机会,但刘备仍不忘其劳苦之功,故封其为御使丞。
至于其后的魏延、吴懿、赵云、简雍之辈,有的是元老之辈,有的是功勋着著之人,有的则代表一方门阀代表,刘备权衡之下,便令他们担当前后左右四将军,以及九卿之职。
可以说,这一封升赏的名单,充分照顾了四州门阀士族,以及元老功臣的利益,同时又体现了对关陇集团以及荆州集团士人的依重,其荆州士人自然仍为朝廷武的支柱,这一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其实,刘备的这升赏名单,也并不出人意料,而且,刘备这一次的称帝,仍如上次进位汉王时一样,并未立太子,也未立皇后,显然,当年的顾虑仍然是存在的。
不过无论怎样,不管是黄初元年也好,还是章武元年,或者是建安二十二年也罢,这一年三分之二的天下都处在喜庆之,同时诞生的两位皇帝,多少人要跟着加官?多少囚犯要在天下大赦逃过一劫?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沉浸在喜悦之。
刘备、曹操称帝的消息很快传往江南,随同而来的,还有汉、魏两国派来的使者。
汉国的使者声称,章武皇帝继承了汉室大统,既然东吴你孙仲谋一向自诩为汉臣,抱着兴复汉室的大旗,那么,如今你就该向新的汉帝臣服,并上贺表。
而魏国的使者则宣称,魏帝曹操乃是受汉帝刘协的禅让,名正言顺合法的继皇帝位,我魏国才是正朔之朝,你孙权应该同退位的汉帝一样,将效忠的目标转移到新朝和新帝这里来。
这个时候的孙权就郁闷了,心想你妹的,刘备你小子本来是跟老子平起平坐,后来不声不响的称王为罢了,现在又堂而皇之的称起了帝,还想让老子这个盟友反过来奉你为尊,你还真是厚脸皮啊。
还有姓曹的,也不是个东西,你说你废了汉帝,帮着刘备称了帝,害得老子被他骑在了头上就罢了,还有脸派人来让老子承认你这个篡位之徒是合法的,这脸皮也不是一般的厚啊。
突然之间蹦出来的俩皇帝,着实令孙权有点不知所措,又或得说,让他有点羡慕。
于是,在汉魏二国的使者抵达后不久,孙权便急召重臣前来建业军府商议应对之策。
顾雍、张昭、吕岱、步骘,甚至是远在柴桑的鲁肃也风尘赴赴的赶了回来,东吴举足轻重的人物,难得聚齐了一次。
“诸位,刘曹相继称帝的消息,想必你们早已耳闻,他们劝孤称臣的使者都已经到了,不知诸位有何高见?”
顾雍先道:“曹操废汉而自立,刘备自立为帝,都名不正而言不顺,依雍之见,无论是汉国还是魏国,主公谁都不应该承认他们。”
步骘也道:“元叹所言极是,曹操本为我们敌人,如今他废汉而立,我们更与他势如水火,又岂能上表臣服。至于刘备,与我们本为盟友,如今却不顾同盟之谊,擅自称帝,还想叫我们臣服于他,实在是过分。”
孙权微微点头,“依两位之意,孤是应该谁都不承认。”
这时,吕岱也道:“曹刘相继称帝,彼此间必为正朔之争而拼个你死我活,想来过不久原烽烟又将燃起,主公正好坐山观虎斗,待二虎相争必有一伤时,便可趁机取渔人之利。”
东吴从孙权到众臣子,鲜有统一的大局观,要说有,只怕就剩下这一句“坐收渔人之利了”。
孙权在他们你一言,我一语之下,似乎又准备回到原来骑墙观望的外交状态。
而这个时候,沉默许久的鲁肃却道:“主公切不可只看表面,如今虽然曹操与刘备都相继称帝,看起来是平起平坐,但实质上是换汤不换药,曹操而刘弱的局面仍然很明显。这样的话,只要曹操仍然强大到足以威胁我东吴的存亡,那么联刘抗曹的大方针就不应该变。”
听罢鲁肃之词,孙权却是稍有不悦,“子敬固然言之有理,可是,莫非你要让孤向刘备俯称臣不成?”
曾经那个来东吴低声下气的求借荆州的刘备,十年之间却已一跃为帝,事实虽然如此,但要让孙权臣服于刘备,打心眼里他是受不了的。
便在此时,众臣之,有一双老眼看透了孙权的心思。
大殿在陷入短暂的沉默之后,张昭从容的走出班来,朗声慨然道:“大王三分天下有其一,与其臣服于他人,何不南面而坐,一样来个自立为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