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梨香院的教习带了文官等十二个人,从游廊角门出来。婆子们抱着几个软包,因不及抬箱,估料着贾母爱听的三五出戏的彩衣包了来。”,象这种细节,其实是可省略的,足见曹雪芹这几回写得有多细,其实恐怕只是为了缓和节奏,加大酝酿的长度和程度,
““婆子们带了文官等进去见过,只垂手站着。贾母笑道:"大正月里,你师父也不放你们出来逛逛。你等唱什么?刚才八出《八义》闹得我头疼,咱们清淡些好。你瞧瞧,薛姨太太这李亲家太太都是有戏的人家,不知听过多少好戏的。这些姑娘们都比咱们家姑娘见过好戏,听过好曲子。如今这小戏子又是那有名玩戏家的班子,虽是小孩子们,却比大班还强。咱们好歹别落了褒贬,少不得弄个新样儿的。叫芳官唱一出《寻梦》,只提琴至管箫合,笙笛一概不用。"文官笑道:"这也是的,我们的戏自然不能入姨太太和亲家太太姑娘们的眼,不过听我们一个发脱口齿,再听一个喉咙罢了。"贾母笑道:"正是这话了。"李婶薛姨妈喜的都笑道:"好个灵透孩子,他也跟着老太太打趣我们。"贾母笑道:"我们这原是随便的顽意儿,又不出去做买卖,所以竟不大合时。"说着又道:"叫葵官唱一出《惠明下书》,也不用抹脸。只用这两出叫他们听个疏异罢了。若省一点力,我可不依。"”,这又是《西厢记》,但请注意《惠明下书》的情节是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请惠明和尚去给杜确将军送信来解围,
即又是兵家的事!
因此,此时甚至可大胆猜测,八十回后,奇英俊兰们很可能不止是闹些宫廷之变,恐怕是已经起兵了的!
可以继续参考后面的前八十回的原文,看是否这样的内容还会有,
““文官等听了出来,忙去扮演上台,先是《寻梦》,次是《下书》。”,这两个加在一起,恐怕更有些明显,即奇英俊兰为了寻求心中理想之梦,而“下书”即起兵!
““众人都鸦雀无闻,薛姨妈因笑道:"实在亏他,戏也看过几百班,从没见用箫管的。"贾母道:"也有,只是象方才《西楼·楚江情》一支,多有小生吹箫和的。这大套的实在少,这也在主人讲究不讲究罢了。这算什么出奇?"指湘云道:"我象他这么大的时节,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凑了来,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这个更如何?"”,贾母指湘云,却道“楚江情”,可别忘了湘云的“湘江水逝楚云飞”,即几乎在暗示史湘云之后会有一段“楚江情”?
而史湘云说出的“《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恐怕更有所指!
而且直接道“竟成了真的了”,恐怕正是八十回后极其类似的情节!
其一,《西厢记》的《听琴》,恐怕陈也俊会弹古筝之类的,甚至以此来向史湘云传情,而史湘云听到,终于被感动,
其二,《玉簪记》的《琴挑》,却恐怕与史湘云无关,而赫然与另一个重要人物即妙玉有关!因为《玉簪记》写得就是尼姑陈妙常还俗嫁给潘必正的故事,
甚至可能之前的其一都是和妙玉有关,因为象听琴这样的不太象豪爽的湘云的情节,
因此,其一恐怕要改成妙玉听了卫若兰的筝声,而被吸引,两人竟然因此而互相生出情意,
其三,而“《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更加惊人!
《续琵琶》讲的就是蔡文姬被匈奴掠去,后又被曹操赎回,再嫁董祀,
这多象妙玉可能被忠顺王掠去,而被人救出!
因此,以上三种情况恐怕竟全都是指妙玉的!
而为什么由史湘云说出来,正象薛宝钗的结局由刘姥姥讲一个故事而说出来,正是要这么出其不意和甚至隐晦到极点,才符合前八十回的风格!
因此,再次概括以上三种情况,竟然可能会以下惊人的关于妙玉的八十回后的推论!即:
其一,射圃时,陈也俊和卫若兰恐怕都来了,因此,那次不但有陈也俊和史湘云,竟然还同时有卫若兰和妙玉!
即卫若兰的古筝恐怕弹得极好,所谓高山流水,因此是筝最好,而宝玉邀其谈时,恰好被妙玉听到,
不管当时两人是否见了面,但这筝声这音乐恐怕让妙玉应该有心中一动!
便恐怕这一次两人是见了面而且互相生了情的,这才能有后续的情节,
因为既然宝玉能见妙玉,卫若兰也能见妙玉,恐怕卫若兰受宝玉之邀,还去了妙玉处!这就相当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