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仕林不愧文曲星君转世之身!
在读书科考上极有天赋,七岁之龄就能比得上童生水准,八岁之时按照县学夫子所言能够直接下场考取童生!
不过李公甫压下了这种话题,神童每年都会出现几个甚至几十个,但是太神了的话就不是好事了。
一旦考上童生,也就是所谓的秀才,身份地位就不一样了,有资格和实力参与一些文人之间的聚会。、
就许仕林这么小的年纪,又没有合适的文人势力保护,小小年纪出外交际岂不是送上门的好靶子?
某些心思阴暗的家伙,逮着机会还不可着劲往许仕林身上泼脏水,最好能将这样一位冉冉升起的文坛新秀毁掉!
不要说这样的事情不可能发生,文人心思最是诡秘,想想三四十岁快到老年的童生,看到许仕林这样的幼龄稚子,心中要是没点别扭傻子都不会相信!
到了十岁之时,许仕林才被放行去考童子试,果然不出所料中了案首,也就是杭州府童子试第一名!
这时,以许仕林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进度,完全可以考举人试并一举通过的,这是得到了府学夫子们一致认可的。
李公甫出于种种原因又压了下来,不是他害怕担心什么,整个人间界还真没他害怕的存在,只是许仕林没他那么牛比啊,根本就抗不住各种莫名其妙的风险好不好。
一直到了十五岁,许仕林的学问更有精进,同时又跟着李公甫在浙省来回跑动,了解民情以及官府的治政措施和理念,同是练拳也即将大成的当口,让他直接参加了当年的举人试。
有着足够积累的许仕林,一举中了浙省举人试第一名,也就是俗称的‘解元’,一时在整个江南文坛也是小有名声,成了文坛后起新秀,还是那种潜力强劲的新秀!
只要不是瞎子,都可以看得出来,只要不出意外,许仕林考上进士不在话下,就是名次高低不好猜测。
如果当今想要人为制造文坛盛世的话,只要许仕林在进士科考试中能够排进前十,一个状元是跑不了的。
三元及第,不过在哪个朝代都是相当风光的事情,不管是对于考生本人,还是朝廷以及当今都脸面有光。
一般皇帝,只要脑子不进水,像是许仕林这种连中案首和解元,再进一步便是状元的存在,一般都不会出手阻拦,甚至还会暗中下手保护,不然某些阴私小人坏了这样的文坛盛事!
到了这时候,许仕林已经算是官员预备役了,正好可以一鼓作气继续征战明年的春闱,说不定一个少年状元的光辉名头便落在他头上了。
然后李公甫在这时再次出面,压下了许仕林的进取之心,让他继续增长阅历和大局观,为十九岁参加进士科做准备!
科举不是那么简单的,什么穷酸秀才十年寒窗苦读,然后一朝得中天下知之类的事情,真的不要太小说!
童子试考的基本上是记忆力,而举人一级已经算是官员后备役,所考内容已经有了衙门治政方面的痕迹,而且分量着实不轻。
如果只是一门心思苦读,对外头事务一无所知,是个标准的人形残废的话,想要考上举人真就要看运气了。
这也是有身家和权贵之家出身书生的优势,就算他们没有系统的学过衙门里的规矩,可是长年累月的耳濡目染之下,比起根本接触不到这些的寒门子弟要强得太多了。
也不怪很多寒门子弟,勉强考过了举人之后,却是直接找门路去衙门做个几年幕僚,等将衙门事务摸熟之后再去考进士科,不然除非是天纵其才,否则想要考中进士,做梦去吧!
这也是文会的由来和重要性,是一些出身寒微学子了解外面世界,同时对衙门政务理解的最好途径,并不是所有文会都是吟诗作对之类的,那是有钱有闲的家伙才有的特例,寒微学子可没这底气如此任性。
而到了进士科,李公甫已经打听清楚,只要不是皇帝特别喜好诗词,一般的进士科考策论第一。
所谓的策论就是对朝廷某方面方针政策的讨论,指出其中利弊得失,还要拿出看起来可行的方案,如此才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如此模式,简直坑爹啊!
那些寒门出身的学子,估计从小到大除了考试之外,还没出过县城或者府城呢,估计连身边的事情都摸不着头脑,怎么可能对所谓的天下时政有了解?
所以,为了科举考试,催生出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说法,可那也是有钱有资本的书生才玩得起啊,家境一般的寒微学子拿什么出门游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