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娘,包括郑家姻亲在内,同辈子侄,桓度的经学水平,至少能排到前五。”
“要不要替他扬名?你拿好主意。”
“这话,我连桓叔齐都没告诉。”
郑绥一回青溪二桥的郑府,都没来得及去见大嫂,就让五兄郑纬给逮住,在萧墙一侧的明辨轩内,避了旁人,说了这番话。
郑绥并不意外,她知道,那孩子一向勤奋刻苦,在郑氏族学里,常有先生夸赞,对《春秋左氏传》的各个版本的疏义,理解尤为透彻。
桓裕曾感慨过:他不像是桓家人,倒更像郑家人。
桓裕自己从小不喜读书,这些年,仕途沉寂下来,方才好了些,多读了几本书。
此刻,郑绥垂头,沉默良久,才开口,“阿兄觉得他行,就劳烦阿兄替他开路了,不管怎么说,他是阿迟和黑头的兄长,我和夫君的儿子。”
“你能这样想就对了。”
郑纬点点头,望向郑绥的目光,带着几分赞赏,“所谓,兄弟齐心,其力断金,黑头将来是要继承桓叔齐的衣钵,有一位做文官的兄长,口诛笔伐的事,也有个帮衬。”
要不然,郑绥不点头,他还得费一番口舌。
所幸,郑绥在大义方面,少有出错。
“你先去拜见大嫂,不过,你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就别和大嫂说了,免得她多思劳心,宋疾医交待过,一定要好生静养,切忽多思多虑。”
郑绥听了这话,顿时没好气地瞪了五兄郑纬一眼,终究心虚,没有多反驳,“我知道了,我先过去了。”
说完,便起了身,仿佛身后有猛虎,头也不回地往蔚华园里走去。
郑纬瞧着,扶着右手的凭几,长吁了口气。
他想替桓度扬名,一是这孩子的心性不错,加之刻苦勤奋,打动了他,郑氏子侄颇多,然真正这般用心钻研经义的,一双手都能数得过来。
二是为郑氏族学扬名,桓度在郑氏族学读了十年书。
三是替黑头铺路,相比于一枝独秀,他更倾向于一门双杰,兄弟俩交相辉映,更容易让世人接受,交口称颂。
同时,也能给郑家女赢得名声。
哪怕私下里,士族间早有郑氏女好妒的恶名,然只要大义无碍,真正男女间的争风吃醋,只能流于后院私闱,怎么都上不了台面的。
桓度就是一个典型,纵然非郑氏女所生,也是郑之外甥,亦能成才。
郑纬心中的这些弯弯绕绕,郑绥自是想不到,也不会去想。
她进了蔚华园,瞧着大嫂由仆妇扶着,在廊下赏花,苍白的脸,瘦高的个头,唯有一双眼,明亮有神,笑容恰到好地铺满眼角发尾,神采奕奕。
这般精神,郑绥一颗心,落到了实处。
“阿嫂。”
郑绥喊了一声,连步子都轻快许多,上前从佩兰手中接过,亲自搀扶大嫂。
“早接了书信听说你要来,临了,孩子们都先到了,就不见你人。”
李氏拍了拍郑绥的手臂,问道:“又让阿奴给训话了?”
虽是问,语气却格外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