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综合其他>铁血魏晋南北朝> 第一百四十五章 义阳鏖战(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四十五章 义阳鏖战(三)(1 / 2)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xbiquta.com</b>上一章我们说到马仙琕兵败义阳城郊,义阳城主蔡灵恩见救援无望,率领全城军民投降了北魏帝国的镇南将军元英。随着南梁帝国义阳这个支点大军镇的丧失,多米诺骨牌效应马上显现,义阳南部三关的守将纷纷弃关逃跑,而元英则兵不血刃,顺势占领了义阳三关。

义阳三关就是平靖关、武胜关、九里关三个位于桐柏山/大别山脉的三个关隘的总称,我们的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107国道等重要的道路都从这几个关隘穿行而过。义阳三关扼守在桐柏山/大别山脉中连接义阳(河南省信阳地区)和郢州(湖北省武汉市)的这些关键道路之上,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我曾在“新隆中对”的章节跟大家介绍过南北争霸的主要作战线路,站在北军南下的立场看,其中西线战略就是指从南阳-襄阳一线南下,首先拿下整个江汉平原之后再沿长江东下席卷南方的战略;而中线战略则是通过义阳/寿阳-合肥一线南下,直接进攻南朝腹地的战略。今天我们所说的“义阳三关”则是位于上述“西线战区”和“中线战区”的结合部,从地图上可以清楚看到,如果义阳三关被北魏帝国控制的话,北魏铁骑可以通过这些桐柏山/大别山脉的通道直接南下攻击郢州这个位于南朝“荆州集团”和“中央集团”的枢纽地区,如果攻击得手的话,北魏帝国可以在战略上分割南梁帝国的“荆州集团”和“中央集团”,使其首尾难顾,从而实现其战略包围南朝的态势。但是,这个在地图上“显而易见”得出的南下策略其实还是有一定的风险之处。

为了解答这个“风险”,我们还需把目光向西转,再仔细看看南朝整个荆州地区(暨南梁的雍州、荆州和郢州)的山川形势。

我在以前的章节曾经大致说过荆州地区是被东面的桐柏山/大别山脉,西面的大巴山脉包裹的一个独立战区,雍州的襄阳、荆州的江陵、郢州的江夏三城通过汉水和长江相互连通,分别扼守这一地区的北、西、东三个大门。

其中,襄阳既是南朝雍州的首府,又是传统意义上的整个大荆州(江汉平原)的北大门。不过这种说法只是一种粗略大致的概念,如果我们放大荆州北部的地形图,就可以看到荆州的北大门远比想象中复杂的多。就在襄阳附近,荆州的北大门后面,还耸立着一座大山,名曰大洪山(现在是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佛教南禅宗曹洞宗的发祥地,主峰宝珠峰海拔1055米)。大洪山就像一个巨大的屏风,把从南阳盆地的宛城进入江汉平原北大门的阳关大道一分为二,形成左右两条风格各异的通路。

首先,大洪山西麓流淌着著名的汉水,这条承载着汉民族IP的大河,刚一冲出八百里秦川,就一头撞上大洪山的铜墙铁壁,于是转而沿大洪山西麓南下,最终和长江在郢州(武汉)汇合。这一条从襄阳到郢州的通路,由于有宽大的汉水横贯南北,我们不妨称其为水路。

还有一条通路则在大洪山以东,和桐柏山脉之间,有一条狭长的,布满低矮丘陵和各种小河的陆路通道,这个通道当然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随枣走廊”。之所以叫这条狭长通道为“随枣走廊”,是因为通道北口是枣阳,而通道南口则是随州。枣阳,是汉光武帝刘秀的老家,它和襄阳遥相呼应,分别控制着荆州北大门的陆路和水路的入口;而随州也有故事,隋文帝杨坚早先在北周帝国为官时就曾经担任过随州刺史,而强悍的大隋朝的IP则实出于随州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它扼守着“随枣走廊”的南口,随州以南直通郢州,再无险可守,则更加凸显了随州的重要性。

好了,啰嗦了大半天背景资料,终于说到正题。北魏帝国镇南大将军元英拿下义阳之后又兵不血刃取得了义阳三关,而义阳三关所控制的“桐柏山/大别山”的南北交通的要道在山脉南部的出口,正好位于随州的侧后方,也就是说,北魏帝国的大军如果兵出“义阳三关”,一可以直接南下攻打郢州,二则可以从侧后威胁随州这个从陆路威胁郢州的要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