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综合其他>隋唐武周风云> 26章 千古一帝(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6章 千古一帝(一)(2 / 2)

4、长城是秦朝的边界线。也被以后汉人主导的政权定位成是

“国界线”。所以。即使汉军越过长城横扫北方敌人,也没有在占

领区建立有效管理的行政机构,而是又退回到长城以龋纸斜

动的、消极的防御。如今长城以北的一些领土。基本上是外来政权

入主中原时带进来的。

倒是在没有长城的中国南部和西部甚至跨海的东部。汉人才没

有受定位的约束。疆域在不断地向前推进!

长城的定位,无疑妨碍了汉人的开疆拓土!

孟姜女哟,恕我发问:“你当年哭长城。为什么不把它全部哭

倒呢?而要留下它让后人进行‘反思’――以耻为荣的反向思维呢

?”

中国大运河,才真正是中国傲视世界群雄的骄傲!

隋明帝杨广为中国打造了一颗硕大无比、光盖世界的灿烂明珠

她功在千秋!恩泽万代!就像她河内的流水,从古流到今,从

今流到后,源远流长!

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除大运河外,隋明帝还修了两条高速公

路(驰道):一条是穿越太行山的洛(阳)――并(州)高速;另

一条是榆(林)――京(涿郡)高速。

这两条高速,大大改善了北方的交通运输,对发展经济、巩固

边防起到重要作用!这也要比长城强得多!好得多!

三影响世界的大科举

中国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

在此之前,政府官员的选拔基本是或变相是世袭制。

秦朝以前,中国社会实行分封制,选官是依靠世袭制。

到了汉朝,随着分封制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的加强,便

采用了察举制:由各级地方官吏推荐人材,由州推荐的称为秀才;

由郡推荐的称为孝廉。

三国时期,魏文帝采纳陈群的建议,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为后来的晋、六朝所沿用。

“九品中正制”就是朝中选拔有声望的人担任各州、郡的“中

正官”,再由这些“中正官”到所管辖的区域察访人才,将这些

人才按身份、声望、品德(其中出身背景得分占较大比重)等分成

九个品级,向中央吏部推荐,吏部按品级、按中正官相应的评判报

告,酌情相应录用。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总称荐举制。其选举、任用大权都掌握

在权贵手中,极其缺乏公正、公开、客观性!因而,所选出、录用

的官员,也是池里的王八、塘里的鳖――一路货!大多是高门权贵

子弟,而无论这些权贵子弟低劣愚顽如何;而许多真才实学、却出

身低微的寒门子弟,被排斥在官场之外!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是反动的血统论在官场的真实反映!它

违背了选用国家官员不计门第只重人才的原则,维护权贵豪族,歧

视庶族寒冂;保护权贵豪族世袭政权的特权,按照门第高低瓜分权

力!致使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的局面!

到了隋朝,随着全国的统一。隋文帝为适应政治和经济发展的

需要,废除了落后的九品中正制,代之以科举制,结束了门阀士族

独霸仕途的局面!

据史载,583年(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下诏要下面“举贤良

”;587年(开皇三七年)七月,又令五品以上、总管、刺史级官

员,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推举人才。但这些都是分

科举人,尚未形成制度,只是科举制的雏形。

隋明帝杨广上台后。607年(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

有职事者,可以对“孝悌有闻”、“德性敦厚”、“结义可称”、

“操历清洁”、“强毅正直”、“执宽不挠”、“学业优敏”、“

才堪将略”、“文才秀美”、“膂力骄壮”等10科荐举人才。

609年(大业五年)六月,又诏令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

洽”、“膂力骄壮、超绝等伦”、“在官谨慎、谌理政事”、“立

性正直、不避强抑”等4科举人。

大业年间,隋明帝还曾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综合“策试”

(考试当时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等方面的政治论文)

的成绩来录士。

这标志着中国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

隋明帝杨广是科举制度的开山鼻祖!是他揭开了中国选举史上

崭新光辉灿烂的一页!

由于是分科取士。所以名为科举。

“进士”一词。则最早见于《礼记王制》篇,其原义为可以

进受爵禄之人。

科举制到后来发展到很多科,如进士科、明经科、俊士科、秀

才科、明法科、明算科、明字科等等。多时有50多种,但以明经、

进士两科应试者最多,国家选用官员也主要从这两科中录取。

明经科和进士科是国家常设科目,如无意外,澳甓ㄆ诮锌

试。

其它科目则视国家需要与否,不定期地临时举行。

明经科主要是考试“经”:即现在意义上的一些政治思想理伦

和教义,在封建社会,是占主流思想的儒家学说。通过问答、填空

和口试,来考评应试者掌握经学的水平。所以,只要应试者家中有

这方面的大量书籍(权贵之家、门阀士族有这方面的优势),又能

死记硬背,成绩自然就好。在早期,应试明经科的绝大部分是高门

权贵子弟。

进士科主要是对特定的命题,创作诗、赋,还要考策试,有时

也会加入帖经(明经科的考试热葜唬K裕靠频目际阅

度要大一些,评选标准也严格,录取的人数甚至只有明经科的十分

之一!进士科的考试由于有作诗、赋一项,故应试者只要天赋灵敏

,有丰富的创意和想象力,得分自然就高!故家中贫寒、买不起书

的庶族子弟,大多是通过进士科入仕。

由于进士科考试比明经科难,录取率又远低于明经科,所以当

时公认:“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即一个人在三十岁时才

明经及第的话已经算老的了;而直到五十岁才进士及第还算年轻少

壮派!

随着朝代的更迭,科举设置的科目、内容、考试级别(清朝从

乡到中央),都有所差别。

在大多朝代,进士科的地位居各科之首!

科举制是一种公平、公开的选用人才的制度!

她对所有参与者是公平、公开的:无论出身贵贱、门第高低,

都可以放马过来!

她对所有参与者的录用标准是公平、公开的:无论出身贵贱、

门第高低,成绩、德性面前人人平等!以此来甄别人才的高下,从

而量才录用!

科举制的重大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科举制改变了自秦汉以来的荐举制度,明码标分选用官员。消

除了以前黑箱操作、买官卖官现象,也即消除了从地方到中央在选

官方面的,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科举制是全国统考、中央录取,因而大大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

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制不分地区、不分阶层向全国人民开放仕途,为他们参政

提供机会,从而缓和了阶级矛盾,又最大限度地招揽、笼络人才,

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科举制录用的官员都是通过真刀真枪考试的合格者。确保了官

员的文化素质。提高了统治阶级的执政水平,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

发展!

科举制是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简言之就是“学

而优则仕”,“学”是重要的前提。因而激发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

发展!

曾侨居中国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先生由衷赞道:“科举制对维

护中国统一和帮助她保持一个令人尊敬的文明水准。起到了比其它

任何制度都更大的作用!”

由于科举制有如此众多的优越性和重大作用。她被隋以后的各

个封建王朝相袭、采用,直到被八国联军打败的清,那个落魄逃

难、后又回到紫禁城的垂死老妪慈禧。在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

媒靠际院螅憷笔执莼ò阉狭耍

(但现在招骋公务员的考试以及某种程度上的教育,应是科举

制在新时代的新体现吧。)

正式的科举制从隋明帝将她创立之始(605年),到毒妇慈禧

把她葬送为止(1905年),总共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制度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是毋庸置疑

的,也是重大深远的!

科举制度不仅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历史文明所作出的贡献,

也是重大深远的!

科举制的核心――就是考试!

据史料记载,在中世纪之前,西方所有国家,以及世界其它三

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都没有实行考试制度,直到

1612年,“考试”一词才首次出现。继而,1702年,剑桥三一学院

才首次用试卷考核才开西方考试的先河。

这要比中国晚1000多年!

这不能不说是袭用了中国的科举制!

随着历史的发展东西方交流越来越多越密切,来华的传教士、

商人、探险家、侨民、外交人员等也随之增多,因而,中国的科举

制也越来越为西方所熟悉!

最早记载见于葡萄牙人克鲁兹的《来自中国行省的报道》、以

及后来西班牙人贡萨莱斯的《伟大中国的历史和现状》、葡萄牙人

曾德的《显赫的君主国――中国通史》、英国人迪阿尔德的《中

国概况》、美国人史威摹蹲罟爬嫌胱钅昵岬牡酃泄兔

国》等等层出不穷的书籍,都对中国科举制赞誉有加

早在1835年,曾侨居中国的英国人罗伯特格罗斯预言:“(

中国的)科举是古往今来(世界)其它伟大君王制度所无法相比的

!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

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

英国人郭斯拉在其著作《开放的中国》中写道:“这一伟大帝

国的各项建设中,没有一项能像科举从最有才华的青年中选拨政府

官员那样,给予其创立者这么大的荣耀在中国,学而

优则仕,人人机会均等这一原则出类拔萃,完全值得

其它国家纳!”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壤Щ笥志荆骸霸趺粗泄敲丛嫉

帝制,却有了一个现代化的官僚制相伴?!”

1873年美国文官委员会在其报告中概叹:“当我们的大陆还处

在洪荒时代时中国人已在读书、使用指南针、火药和

乘法表!然而,东方世界这一最文明的国家对于科举制度的运用,

将比上述任何东西都更能夺走我们美国人的优势(如果我们算得上

有什么优势的话)!”

通过这些来华人员的口头传播和著书立说,科举制在西方知识

界尤其是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著名思想家伏尔泰就极为赞赏科举制,他认为:“通过层层考

试的人,才能进入”的中国政府,“是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

这更好的政府!”

哲学家魁奈说自己“对这一制度(中国科举制)崇拜得五体投

地!并希望在欧洲推行类似制度!”

因而,他们近乎疯狂地呼吁本国实行“中国科举制”:“向全

体臣民开放,公开竞争、通过考试择优录用文职官员!”

于是,1838年,英国首都伦敦议会确认:“中国科举制度是值

得仿效的。”

1855年五月,经过议会辩论,英国实行文官考试制度。

1870年六月,英国政府颁布录用政府官员的敕令:“凡进入行

政机构工作者,都必须通过竞争性考试!”从而使英国文官考试走

向正规化和制度化!

所以,美国学者艾尔曼一针见血指出:“中国是第一个有考试

制度的国家,英国考试制度可以说是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

此后,西方各国都以中国科举制为蓝本,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

的选拔文职官员的制度,并将她运用于殖民地,从而,中国科举制

度风靡世界!

1857年四月,英国一权威刊物评论如是说:“这些中国的‘外

夷’的确只是从中国科举考试的书籍中学到一页而已!”

至于日本、朝鲜(包括韩国)、越南,就更不必说了,它们早

在汉、隋时,就派学生(公费自费均有)来华学习,或者本身就是

中国的附属国,因而,很早就模仿中国实行了科举制!

科举制之所以能扎根中国,走向并风靡世界,是因为她的报考

是自由的、开放的;她的竞争、即她录用人才的标准,也是公正、

公平、民主的!

而这些自由、开放、公正、公平、民主的普世价值,正代表着

历史进步的方向!是人类前进、社会发展要追求的主流目标!

科举制虽然已废除上百年,但她的核心精华――考试,依然在

中国、在世界以极其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在延续、延续

]有那种制度,能像科举制度那样广泛地、悠久地影响着中国

和世界!为中国也为世界的历史和文明作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

无怪乎世界人民赞叹惊呼: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发明者隋明帝杨广又为中国创造了一项足以傲视环宇、领先世

界一千多年的骄人伟绩!(未完待续。。)<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