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都市言情>一万年的梦> 第二十四回 凡事有因果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四回 凡事有因果(1 / 2)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百年人生转眼过,红尘忙碌何时辍。

富贵贫穷弹指间,神仙都是闲人做。

在回家的路上,我边走边回想在诊所发生的事情,看来万事皆有因果,缘份真的很奥妙,它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循环,虽然摸不到看不着,却又如影随形,羁绊不清。

师父曾经也跟我说过许多关于因果的故事,也给我开示过,现在回想起来,我已经能够把许多事情联系起来了,我也有了一套自己的理论。

正如有一句话说到的:“幸福不是奖赏,而是结果;苦难不是惩罚,而是报应。”所谓“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你种了善因将来就会得到善果,如果你种下的是恶因,那么将来收获的必定是恶果。我们失去的东西,将来都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回到我们身边,同样的,我们对别人的善良或是伤害,将来都会回到我们自己身上。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会永远消失,它只会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老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想收获什么,请一定记得先播种。所以,凡事皆有因果,但行三件好事,福报早晚会来!

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善与恶,往往只是一念之间。一念为善,则事事皆善;一念为恶,则事事皆恶。行善积德,不分事情的大小,而是自己对待事物的一种心态。

凡事不单单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于朋友、家人、陌生人等等,都能够发自内心地心存善念,这就是在做行善的事情。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与恶其实也是一种积累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你曾经的施善或是作恶,终会有“果”报在自己身上。

而且,所谓的善,不是你为了某种回报或目的而做的事,而是发自你内心的一种善念,这才是真正的善。

你的嘴,藏着你一生的风水,很多人的做法是善良的,很多人的心地是善良的,但是嘴里说出的话往往带着恶念,或谎话连篇,或驴唇不对马嘴。可知,光心地善良是不够的,你的嘴其实藏着你一生的风水。

谎话可以分为两种,善意的和恶意的,很多人都打着善意谎言的幌子,背地里做着损人利己、不择手段的事情。而真正的善意的谎言,其实是只对对方有利,而对自己无利。

你的嘴,不仅藏着你的风水,同时,也藏着你的素质和修养。因为一点小事口不择言、出口伤人,这样的人素质一定不高,至少修养两个字更谈不上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清清白白做人,坦坦荡荡做事,做人做事无愧于心,才能够福报连连。

心若向阳,走到哪里都是晴天。所谓相由心生,你的相貌如何,就能够看出你的心态如何,当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看出你的善恶。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无论面对任何困境都能够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那么,镜子里的你一定是最动人的。

人的一生,会有低谷、会有落魄、会有不如意,但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让负能量占据自己的内心。

凡事皆有因果,福祸全在人心。你的人生是否有福报,其实要看你种下了怎样的“因”。因果本就是一个大的循环,也许短时间内没有那么明显,但是因果却是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法则。所以,凡事皆有因果,但行三件好事,福报早晚会来!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师父跟我讲过的一个故事,一个当年释迦牟尼佛弟子的故事。

相传,释迦牟尼佛对着所有弟子在讲经说法,忽然他叫起了阿难说:“你拿一个桶子,到前方五里路远的一个小村庄,向一个在井边洗衣服的老妇人,要一桶水回来,记得态度要客气和善一点。”

阿难点点头,拿着空桶子,往释迦牟尼佛指示的方向去要水。他想说,这么容易的事,一定轻易就能办妥世尊所交待的任务。走啊走的,走到了那村庄,真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妇在井边洗衣服。

阿难很有礼貌的向这位老妇恭敬的作揖,说:“老人家啊老人家,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吗?”

那老妇一抬起头望见这年轻人,不由怒从心生,很生气的说:“不行,这口井只能给这村子里的人使用,任何外人,是不被允许的!”

接着就赶阿难走了,任由阿难苦苦哀求也不为所动!阿难无奈,只有带着空桶回去。他将他所遭遇的种种情形,娓娓的向释迦牟尼佛和在场的弟子道来。释迦牟尼佛点点头,示意阿难坐下,接着他叫舍利弗去。

舍利弗一样走啊走的,走到了那村庄;一样见到那个白发苍苍的老妇还在井边洗衣服。

舍利弗一样很有礼貌的向这位老妇人说:“老人家啊老人家,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吗?”

那老妇一抬起头望见这年轻人,不由得心花怒放,彷佛见了一个很投缘的亲人。她很高兴的说:“行!行!来来,我来帮你打水……”

打好一桶水给舍利弗后,又叫他等一下;老妇人匆忙的回家拿一些斋食叫舍利弗带着路上吃。

舍利弗带了整桶水回去,将他所遇到的种种情形,也娓娓的向释迦牟尼佛和在场的弟子道来……

释迦牟尼佛点点头一样示意舍利弗坐下。阿难和在场弟子就很纳闷、疑惑,问世尊是何种因缘?造成阿难和舍利弗这两人有这么大的差别。

释迦牟尼佛开示说道:在远劫前的一世,这位老妇沦为畜牲道,是只老鼠;牠死在路边被烈日艳阳暴晒着……。阿难那时候是个赶货经商的商贾,见到这只死老鼠,心中起了嫌恶之心,掩鼻而过……舍利弗那时是个正要赴京赶考的读书人,见到这只死老鼠,心中起了怜悯之心,顺手捧把泥土将牠掩盖。

经久远劫以后,现在他们见了面,产生这样不同的差别待遇。众人可以想象……

小小的起心动念,就有如此大的善恶果报,何况是直接加诸痛苦在人身上呢!

听了释迦牟尼的讲法故事,使我对因果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和领悟,这个世界上可以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背后都有因果的影子在里面啊。

也许是我现在的经历的多了,有些事情说出来他们一时还难以接受。

吃饭时,跟父母他们讨论起古人的轮回观来,当我讲到这个话题时,他们明显都是持一种否定的态度,认为人的生命哪里存在什么轮回,这太可笑了。

我并没有马上反驳他们的话语,而是说道:“茫茫宇宙,浩瀚无际。六合之中,奇闻异事之多,也难以记述。单就生命的轮回话题,从古至今探索不尽。日有东升西落,四季有轮回交替,十二时辰循环相继,就包括人的生命从生老病死,然后,再到生老病死,从古至今,延续不断,繁衍不息。”

我向父母他们说出了,历史的真实,因为轮回的说法最早来自于佛教,自从汉明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渐渐兴起轮回的概念。随着文化的演变,轮回之说溶在汉文化中。

然而,早在汉明帝之前,中国本土的文化中,就已经存在轮回理念。中华先人在漫长的探索生命的过程中,就已认识到人的元神不会消亡,生命不仅有他的来源,也有他的去向。

在古时候的许多典籍里面均记载着,上古时期,大禹的父亲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尧帝见鲧生性狠戾,又屡次违背帝命,于是命祝融在羽山殛死鲧。鲧死后化为黄熊,跳进羽山旁的深渊,据记载,夏、商、周三代都会举行郊祭来祭祀他。

在《左传•昭公七年》中记载,郑国大夫姬良霄主政时,遭到上大夫子皙攻打。伯有出逃后,又被郑卿驷带所杀。伯有死后变成厉鬼,向子皙、驷带索命讨债,闹得郑国人惊恐不安。后来,贤德的子产于是立了伯有的儿子良止与公孙泄做大夫,安抚伯有的灵魂,事情才得以停止。有人问子产这样做的原因,子产说:“鬼有所归宿,就不会做厉鬼。我是为他寻找归宿啊!”从这段记载可知,在春秋时期,就已认为,人死后不仅灵魂不灭,还有归宿。

春秋时,鲁桓公与夫人文姜到齐国进行友好访问。齐襄公却与文姜通奸,鲁桓公知道后,指责襄公。襄公就派公子彭生杀了桓公。在鲁国的压力下,襄公处死了彭生。史载彭生死后化成一只大豕。在襄公打猎时,大豕像人一样站起来嘶嚎,襄公吓得从车上摔下来。当晚襄公就被人谋杀而死。

西汉时期,吕后也就是吕雉,用鸩酒毒杀了宠妃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如意死后化为犬,咬伤吕后的腋下,向她索命。吕后后来受伤难愈,不久病亡。

这些史实均载于正史,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本土已有生命轮回的概念和现象,历代史官对轮回都秉持着开放的态度。否则,就不会将这些史实载入史册了。

当父母听我一口气说出这些历史事件后,都有些吃惊,老妈疑惑的道:“这些东西你都是从哪听来的?怎么以前我和你爸都没有接触过呢?现在你们在学校就学这些东西吗?你现在说的这些历史事件是真是假我不管,有没有我们知道的人或物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我一听一拍自己的脑袋,想起了一位历史上的大人物,向他们说道:“有啊,历史上有名的书籍《尚书》和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孔老夫子,你们都知道吧,他老人家就说过轮回的事情。”

孔子于《易传•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这里的“精气”指投生后受孕,“游魂”则指元神投胎之前的情况。孔子已经认识到鬼神的“情状”,虽没有明确提出“轮回”的说法,但对生命有轮回,有不同的情状,是持肯定态度。

周武王伐纣的第二年,得了一场重病。他的弟弟周公旦甘愿代替武王受死,于是特意写了一篇祝辞,向已经去世的曾祖父太王、祖父王季和父亲周文王祝祷,说自己有才能,多技艺,有仁孝能顺从祖辈父辈的意愿,还能够侍奉鬼神。

从这段记载来看,周公旦想代替武王受死,死后去侍奉祖先之灵。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认为,肉身消亡,精神不会随之消散,所以周公“请之于天,而告三王者,以三王精神已在天矣”。

从《尚书》记载看,周朝时人们认为精神是存在的,灵魂是不灭的,不会随着肉体的腐坏而消散。通过周公旦的祝祷看,祖先灵魂不仅不灭,而且精神还在天上,还能接受子孙的奉祀。也就是说,在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主持祭祀时,存在于另外空间的生灵或神明是会感知的。所以孟子说过一句话:“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这句是说尧让舜主持祭祀,百神都会来享用,接受他的祀奉。先民已经认识到,人神道隔,通过祭祀的方式,人能维系与另外空间生命的联系。

当父母听我说完这些,也是低头陷入了沉思,这些东西说出来是让人有些难以理解和接受,因为毕竟接受的教育里面许多内容都没有学习过和接触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