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从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作为晋朝臣子的陈寿,晋承魏而得天下,故《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为了确立司马氏的晋朝接替曹魏的正统性,就必须先确立曹魏的正统性,便把曹丕篡汉的220年,当成汉朝的灭亡。于是,有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说法。然后,221年四月,在“传闻汉帝(刘协)见害”后,作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后裔的刘备便做了汉皇帝,建都成都,沿用汉国号,彰显其政权的正统性,表明汉朝并没有结束。于是,在历史里,汉朝(前202年-220年)共历29帝,享国405年,便少了蜀汉的刘备、刘婵两位帝王,少了43年的历史(221年-263年)。
而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也将三国时期写成魏国、吴国、蜀国三分天下,并对历史及人物进行艺术加工,特别是对蜀的拔高,及对魏的贬低。而又因为《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广为传颂,于是,《三国演义》成了我们的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认知。
比如,从桃园结义所贯穿历史线的“义”,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但实际年龄关系是关羽(160年-219年)年长,刘备(161年-223年)第二,张飞(166年-221年)最小。正史并未写到三人有结拜,只提到情若兄弟。
比如,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实际上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因为刘备去晚了,所以被曹操跑了。
比如,如诸葛亮用兵如神,实际上诸葛亮并不擅长用兵,只是擅长治理内政,诸葛亮的“空城计”也并不存在。
由于我们将《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当成了历史,我们重构了一段历史,重塑了人物形象,虚构了更具艺术性的军事谋略,并将一些臆想的案例也汇编进了《三十六计》。使我们不仅在对历史、人物的认知上出现了偏差,而且在军事思想和斗争经验上也烙下了认知烙印,影响了社会行为模式,产生了羊群效应。<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