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武侠修真>衣独行> 心地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心地观(1 / 2)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当知一切诸法皆从心地而生,皆从心地而起。在摄境归心、摄用归体、摄事归理、摄相归性的看法上,无论那项事,他的出发点都归于心。‘一切唯心造’,三界之中无一法而不以心为主的。本经的〈观心品〉里说:‘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譬如万物皆从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是因缘三界唯心。’成佛果是此心,迷于生死苦海也是此心。总之,三界上下法,唯此一心作。此心普遍于一切诸法之中,能有变生转现的功能,所以以地喻心,而心名为地。

然在此中以地喻心者,可有两种意义:

(1)能生:此心能生一切世出世间善恶因果,乃至菩萨一切无漏诸法,如大地之一切草木丛林,皆依大地而生长。

(2)所依:如江河汉海一切之水,五岳千峦一切之山,及动物、植物与人类所应用之器具种种,一切皆以大地为所依而住;心亦如是,能为一切法之所依止。有此能生、所依二义,所以喻心以地,曰心地。

依此,可以明白观察心地是怎样的紧要了。假若观心而了知即心自性之诸法实相者,则了知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于诸法中求不可得,故心性本空,不生不灭,无来无去,无有上下差别之相,平等平等。以善观不善观之不同,于是有佛与异生的差别,以诸差别之事由心而起,依心而住,若能善观心者,则能通达诸法之相,亦能究竟解脱。如经云:‘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若能如此如实观察,名之曰心地观。所以若人善观于心,了知心之本性,即能如实了知一切诸法实性,所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本来寂静,自性涅盘。若人善观于心,亦即能了达世出世间一切因果邪正;能了达世出世间一切因果邪正,即能了知诸法法相;若了知诸法法相,即能依如实了解而修集福智,乃至即能证得究竟之涅盘,依此义故说心地观。此心地观即是本经之宗旨,亦即是观大乘之境,修大乘之行,乃至证大乘之果。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本生诸事之说明。

自古以来,《心地观经》是以说四恩著名的经典。在本经之前,虽有种种片断的报恩说,但皆不如本经有系统。此即是本经中心思想归于四恩说的理由。本经虽说四恩,但并不仅止于实际道德面向,还包含深奥的教理问题及修道生活上的论议、主张。

本经对修道生活的根本主张,即是大乘的出家修行论;而其思想的根据则归于唯心论,其理由如下所述。

〈序品第一〉无特别的记述,故暂且不述。〈报恩品第二〉佛首先说:‘一切众生远离大乘菩萨行愿。’其次,五百长者言:‘我等不乐大乘诸菩萨行,亦不喜闻苦行音声,所以者何?一切菩萨所修行愿,皆悉不是知恩报恩。……不如趣向二乘道果。’于是,佛为有退转心的众生示一切有恩之德,说四恩。既闻得四恩之趣,则应如何报之?这就要行三种波罗蜜。因此,卷第二的结论必待于〈波罗蜜品第八〉才出现。卷第三不过是以偈颂重覆卷第二的长行,因此无特别可记之事。唯一附加上的内容是提及王者乃是于过去世修三聚净戒的结果,故每个人必须忏悔灭罪,作一个持戒的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