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杨峥问话,王景弘立即走了上前,将身子微微一躬,道:“殿下明鉴,奴才昨日听闻郑公公与陈大人有些误会,受郑公公所托,今日特意前来给殿下解释一下,好消除误会?”王景弘的声音尖锐,却是不紧不慢,落在旁人的耳朵里,隐隐的有一股极为自信的感觉。
杨峥“哦”了声,道:“既如此,那公公便说说吧?”
王景弘应了声,却没有立即说话,而是伸手入怀,从怀中摸出一个奏折来,对着杨峥行了一礼,道:“奴才要说的,都写在了奏折里,请殿下过目?”
“我日,又是奏折?”杨峥生怕这奏折又像陈山一样,又臭又长,不免有些抵触,但这个时候,他心头的那点厌恶之色,并没有展露半分,点了点头道:“呈上来吧?”
一旁的陈芜应了声,走上去双手毕恭毕敬的接过奏折,然后小心的打开,放在了杨峥书桌前。
杨峥皱着眉头开始阅读起来,不得不说这识字不多,也有识字不多的好处,王景弘的奏折比起陈山的奏折精简了许多,用的都是口语,细细品读之下,竟也能看得懂。
奏折里只字未提银两一事,唯独对大报恩寺的修建规模,却是写了不少,足足有上千字,其中也有不少当地的口语,但杨峥前一世算是江南人,对于南京一带的话儿也略知一些,这些口语连猜带估,倒也看得明白。
杨峥将这份奏折前前后后看了两遍,越看越佩服眼前这个太监精明。
奏折虽只字未提起银两一事,但前前后后却说出了大报恩寺这些年修建的不容易,原来当年朱棣敕工部于原址重建,“依大内图武,造九级五色琉璃塔,曰第一塔,寺曰大报恩寺”。因是祭拜朱棣生母的寺庙,其规格自不一般,按照朱棣的旨意,整个大报恩寺的修建,按照奏折上言语,大可归纳为三绝。
第一绝:巨构殊形,高耸云日。琉璃塔是有确切记载的中国古代最高的建筑之一。塔为八边形,共九层,通高将近三十丈。琉璃塔最顶部是用纯金制成的宝珠,重达两千余两,每层的檐角下都悬挂铜制的风铃,从上至下共一百五十二只,即使在轻轻的微风之中,清脆的铃声也可声闻数里。
第二绝,通体琉璃,独步古今。琉璃塔的主体为砖砌,除了塔顶有一根“管心木”之外,整个建筑当中“不施寸木”。其内、外表层全部用各种造型、各种颜色的琉璃构件榫合而成。这种独特的装饰艺术让琉璃塔赢得了“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的美誉。
琉璃塔所用的各种琉璃构件几乎每件的形状、尺寸、颜色和纹饰都有差异,因而制作和烧制极为不易。这是琉璃塔建设时间长达十余年的重要原因。
第三绝,长夜深沉,佛灯永明。每当暮色来临之时,琉璃塔上就会点燃一百四十四盏如火炬般明亮的油灯,彻夜不熄。无论是月落星稀的傍晚,还是风雨如注的黑夜,无论是在钟山脚下的丛林之中,还是大江之上的渔舟之内,人们都能够看见这座高塔上永不熄灭的灯光。
约莫过了一盏茶的功夫,杨峥才轻轻咳了两声,这奏折只字没提银子,却是处处在说银子,还是大把的银子,在杨峥看来,自己手中的这奏折,颇有几分独孤求败的剑法的剑意,以无招胜有招。
他在前世,对这大报恩寺也颇有了解,建大报恩寺花了十七年时间,而同时期工程量数倍于它的北京紫禁城,用时不过三年半。大报恩寺工程如此费时,主要因为琉璃塔的建设难度极大,不得不屡屡延期。据后人估算,仅修建琉璃塔一项所耗用的钱粮,折合白银就高达两百四十八万余两。这就是说,整座大报恩寺其实就是用银子堆起来的,用了多少银子,根本无法估算,区区五十万两白银不知去向,不足奇怪。
看明白了这奏折中含义,杨峥对眼前这个太监越发敬佩,不动神色的冲着他丢了个眼神,对方立即会意,一直略显紧张的面色,顿时松弛了下来。
杨峥不动神色的一笑,很快恢复了刚才的平静。
众人的目光此时都静静的看着杨峥,而陈山更多的是看着他手中的奏折,刚才他悄然抬头瞥了一眼太子,见太子在诵读完奏折后,在那一刹那面上露出了一丝喜色,这让他心头隐隐的有些不安。
他实在有些好奇,王景弘在奏折里给杨峥说了些什么,竟能让杨峥在得知五十万银两去向不明,还能面露喜色。<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