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毅见长孙无忌沉浸在思考中,便没有打搅,静静的坐在那儿。林毅的喝茶声惊醒了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有点歉意,找话说道:“哦,科学院还正常吧,有什么困难吗?”
说到困难,到真的有,那就是人才匮乏。
现在,科学院还是刘如平、王子合那一帮人,精力有限。想要招人,并不那么容易。世家子弟不愿意来,穷人家又没有能力学习,识字的很少。
“主要还是人不够,其它还好。”林毅回答道。
长孙无忌想了想说:“人的问题,不行还是去国子监招吧。”
去国子监招人,也不是想去就能随便去的。国子监是官学,是为国家培养管理人才的,国子监地位之尊贵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去国子监挖墙角,没有皇上的同意是办不到的。
所以,长孙无忌也是在心里评估后觉得李世民会同意才这么说的。
“好,找机会去试试吧。”林毅对于去国子监招人并不抱太大希望,那里面喜欢杂学的人不多。
林毅是想自己培养人,当初开办希望学堂虽然是为了那些孩子们应急,但也有这方面的考虑。以目前情况来看,时间短、规模也小了。一直想扩大,前一阵忙于其它事,顾不上,时机也不成熟。
现在,既然长孙无忌话说到这里了,林毅借机说:“某还有一个想法:扩大希望学堂。”
扩大希望学堂不是小事,说小了这是一种教育体制的改革,说大了是对传统儒学的挑战。现在治国之本就是儒学,朝廷重臣个个都是儒学大家、推崇儒学。可想,难度有多大。
果然,长孙无忌长考了一会,并没有决断,而是说:“慎重,择机请示陛下吧。”
林毅点点头。
林毅想到了有难度,但没想到长孙无忌会如此表情,看来比想象的要更难。
长孙无忌补充道:“不过,老夫是支持的。”
长孙无忌并不是认为林毅的想法不正确,而是考虑的更深远。
当前虽然是皇权统治,实际上门阀势力相当强,并不像后人表面上理解的那样:皇帝有至高无尚的权力。
唐朝以及很多朝代都设置有门下省,门下省是专门负责审核皇帝的命令的,看它对不对,对了就以发尚书省执行,不对,就驳回起草诏令的中书省。
有史为证:贞观元年,右仆射封德彝为检点使,检点府兵。当时兵力不足,封德彝提了个建议,要把十八岁以上的中男,也检点入军。在唐朝,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叫法,为国家承担的责任也不一样。始生为黄,即刚一出生的孩子叫黄,黄口小儿就指这个年龄。四岁为小,四岁了,就是小孩了,在户籍册上都要注明。到了十六岁,就是中男,是半大小伙子了。二十岁为丁,就是成年人了。二十岁了就要承担国家的兵役。现在既然形势所需,皇帝就同意了封德彝的建议。敕书发出三四次,魏征坚持不签署。不但不签署,还要上奏,提出自己的反对理由,大概就是中男身体还没有长成之类。封德彝也不示弱,说中男也有长得很强壮的。
太宗于是大怒,继续出敕,魏征还是不签署。唐太宗没有办法,只好把魏征和门下省负责人王都招来开会。太宗声色俱厉地说:“中男要是身形矮小,自然不会点入军中。若体貌魁伟,当然可以征发。你这么固执,简直不可理喻!”魏征正色说道:“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魏征是从国家更长远的利益来看待这个征兵问题,你不能把年轻人都点了兵,都点了兵,赋税怎么办?以后再需要征兵怎么办?你不能把人力一下子用完啊。国家治理要有长远规划,不能只看眼前啊。道理很简单,一讨论就明白了。皇帝就立刻下令,禁止下发这个文件。最终,皇帝被魏征说服,并奖赏魏征和王。
由此可见,大臣们的权力有多大。除了李世民本人的开明以外,在制度的设置上也充分体现了权力的结构分配。
有可能动摇到贵族自身的利益,不是个简单的事。儒学是贵族们统治的理论根本,动摇了这个根本,利益自然要受到挑战。
搞不好,会造成政治上的混乱,长孙无忌正是考虑到了这点。
有了长孙无忌个人的支持,林毅还是下决心要试一试。既然长孙无忌能理解支持,想必李世民也能支持,关键是切入点要选好,说服大臣们。
任何时候,改革都是有阻力的,没有阻力就不能称为改革。
林毅心想:这个问题不能急,得好好想一想,欲速则不达。
说说笑笑,一晃到了晌午。
吃午饭时,长乐公主依然很健康。
林毅心里踏实了。
回到家后,林毅的心情大好。晚饭时,笑声不断。
李敬、周靖琪、夏子菁三人纳闷:为什么一到今天果然就好了?
直到第二天醒来,林毅才彻底放心了。
哈哈,历史真的被改变了,历史真的可以改变!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