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内,司礼监太监只有戴义以及引张周来的萧敬在。</p>
除此外就是刘健和马文升。</p>
在张周到来之前,皇帝好像什么都还没说,以至于当朱祐樘当着几人面,将王越病故的消息说出之后,刘健和马文升脸上突然就被阴郁之色笼罩,没有多少血色的脸上如同夜幕降临,正如现在西北的局势一般。</p>
朱祐樘道:“威宁侯病故早有预兆,过去两月,他已有过胸痹前兆,两次在人前病倒。所以在走之前,做了上奏进言,并跟朕举荐了一些人。”</p>
刘健侧目看了看张周。</p>
大概皇帝不说,他也知道皇帝口中王越所举荐的人中,一定有张周,而且很可能还是首先举荐的那位。</p>
马文升进言道:“如今偏关城塞仍旧多处受损,若只以天火药相威逼,怕也难阻挡狄夷狼子野心,朝廷当选调偏关总兵官,前去接替威宁侯。”</p>
有些建议其实不用马文升说,他作为兵部尚书,这么进言也不过是走个过场。</p>
朱祐樘道:“三位卿家认为何人能有此担当?”</p>
举荐与否是不用商量的,但举荐谁,却是个大问题。</p>
一座破损的城塞,重修还遥遥无期,也不是只有偏头关一处有危险,而是整个西北都不安稳,鞑靼人接连犯境,哪怕在偏头关和宁远吃了大亏,仍没有收手的意思。</p>
刘健道:“不如以保国公前去。”</p>
大明可用的名将太少了,能跟王越媲美的……也就没有。</p>
现在已经不是谁堪当大用,而是矮子里拔高,谁相对能行谁就去。</p>
朱祐樘摇摇头道:“保国公小事不屈,但做大事……三位卿家,你们觉得,若是以安边侯前去偏关为总兵官,是否可行?”</p>
“陛下三思。”刘健明显不太同意。</p>
但他也说不出个具体反对的理由。</p>
在举荐保国公朱晖之前,刘健自然想过朱凤的问题,要说最能继承王越遗志的人,除了朱凤之外还有旁人?</p>
可朱凤……到底只是活在别人阴影之下的男人,无论是王越还是张周,都足以压着朱凤,让他独自挑大梁……别说是大臣们不看好他,就问他自己觉得自己能胜任?</p>
朱祐樘目光先看了看张周,连张周对此都没做表示。</p>
朱祐樘做了个手势,随后戴义走出来道:“几位,在一个月前,威宁侯第二次因胸痹昏迷,醒来后曾做上奏,请陛下派安边侯朱凤前往偏关,以其为副总兵,随时调用。”</p>
言外之意,用朱凤不是皇帝临时起意,而是连王越都是这么举荐的。</p>
“唉!朕本来也有打算,用平江伯调偏关,但思来想去,平江伯镇守中路,还是太难为他,不如留在延绥等处,就算是宁夏等地有战事发生,让他临时补上,也比将他调偏关和大同等镇更好。”</p>
皇帝算是又把另外一个人的可行性分析了一下。</p>
陈锐。</p>
皇帝就差说,这货太怕火筛,还是留他在延绥那边抵挡达延汗,省得再留在偏关当他的“陈二百”,一天一夜跑路二百里。</p>
刘健突然望着张周问道:“不知张侍讲有何人来举荐?”</p>
张周立在旁,闻言打量着刘健。</p>
好似在问。</p>
刘阁老,你是认真的吗?这时候你居然想听我的意见?还是说让我出来背黑锅?</p>
回头我举荐的人顶不上去,好把责任往我身上推?</p>
朱祐樘也面带期许望着张周道:“秉宽,朕也想听听你的意见。”</p>
张周道:“回陛下,臣认为,如今不在于谁来担当偏关总兵官,而在于谁总制宣府、大同、偏头关等处军务。”张周也果然没有按照皇帝和刘健的思路去走。</p>
“嗯。”</p>
朱祐樘点头。</p>
王越人在偏头关,宣大一线各处设个巡抚就行了,王越一个人既能干文职,也能当武勋,属于一肩挑,偏头关有巡抚也会被王越压一头。</p>
但现在王越不在,就需要设立宣大总制。</p>
在大明弘治年间,总督的职位并不常设,反倒是各处的巡抚一直都有,但在王越死后,光靠一个巡抚已经无法守住这座残破的关城,就算火筛不想报仇雪恨,草原群狼也都会想以这里为突破口。</p>
朱祐樘想了想问道:“几位卿家,不知以何人前去合适?”</p>
皇帝等于说直接同意了张周的提议,临时设宣大总督来顶上去,等于说放弃之前王越为首的武勋管理体系,把偏头关带回到以文官为首的局面。</p>
这显然是刘健和马文升希望看到的。</p>
马文升道:“臣举荐前户部侍郎刘大夏。”</p>
马文升是非常欣赏刘大夏的,如今刘大夏辞官回乡,马文升对此非常惋惜,他还跟皇帝陈明以刘大夏为宣大总督的好处:“……刘大夏为户部侍郎时,巡抚于宣府之地,治理军饷井井有条,对于宣府大同等处的军务非常熟悉,以其为总制,可保地方无虞。”</p>
朱祐樘皱眉道:“可是他好像并没有直接领兵交战的经验,此等时候以他挑起重担,真能威慑草原?”</p>
皇帝有点发愁。</p>
马文升举荐的人,照理也算是量才而用,去当个守成的宣大总督还行,让他去主持打仗……能力高不高先不论,就说他的威严不够,这一条人家草原人都不怕,那打起来自己这边将士的信心就先折了一半。</p>
马文升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没有继续争。</p>
而此时刘健却又往张周这边瞅一眼。</p>
张周也在想,你个首辅大臣有话就直说,没事总往我这里瞧,你总不会认为我适合去当什么宣大总督吗?在你眼中,恐怕让我去当偏关巡抚,你意见也老大了!</p>
朱祐樘道:“还有旁的人选吗?”</p>
刘健道:“陛下,此事不妨到朝堂廷推。”</p>
朱祐樘当即否认:“事态严重刻不容缓,且威宁侯病故的消息一定要先瞒住朝野上下,等接替人选抵达之后再行发布,若提前泄露出去,难保未来几日不会有何变故。”</p>
刘健其实不喜欢这种内廷的议事,等于是跳脱开朝堂的规矩,成了小圈子的会议,即便现在有他和马文升参与,他也会觉得这是皇帝对规矩的破坏。</p>
“秉宽,偏关一战因你而起,如今也该你出来说句话了。”朱祐樘实在等不下去。</p>
如果按照先前那种模式,要论资排辈来说,几时轮到张周提建议?</p>
而他朱祐樘最想听的,还是张周的意见。</p>
张周道:“陛下,臣举荐户部郎中王琼,巡抚偏头关!”</p>
“哦?”</p>
朱祐樘皱眉。</p>
旁边的马文升道:“秉宽,陛下让你所举荐的,乃是总制宣大军务。”</p>
张周道:“对于谁来主持宣大地方军务,以我的能力,不足以提供人选,但偏关若失去了威宁侯,还要威慑草原那群豺狼猛兽,就必然要有懂火炮知火炮之人,在下所能举荐的,也就是麾下懂行之人。”</p>
“有道理!”朱祐樘差点拍案而起。</p>
先前张周说要加个宣大总督,他马上就同意开始探讨人选。</p>
现在张周说让王琼去当偏头关巡抚,他也毫不客气就答应。</p>
因为在皇帝看来,张周所说的……简直就是至理名言。</p>
皇帝也很清楚在宁远一战中,王琼起到了何等作用,要不是有王琼在,怕是朱凤再英勇无畏,也镇不住辽东那群地头蛇,现在关键时候让王琼去当宣大总督,这顶帽子是有点大,朝中大臣也不会答应,还会说皇帝任人唯亲。</p>
但以王琼为偏头关巡抚,总没毛病吧?</p>
“刘阁老,马尚书,你们对王琼巡抚偏头关之事,可有异议?”皇帝先说有道理,再问意见,也摆明告诉马文升和刘健,你们最好同意,不然咱这关系没法处了。</p>
刘健拱手道:“老臣附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