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以逸待劳,弓手提前从重甲步兵后面钻了出来,站在火枪手两列。</p>
相距三十步,两军弓手射箭,矢如雨下。弓箭射速快,将士临战之时,一弓往往配二三十支箭。在三十步的距离上,大梢弓配重箭,足以穿破铁甲。</p>
清军大梢弓多,三十步以内占优势。</p>
明军很快收回弓手,重甲步兵挺出长矛,斜上向四十五度。为了省力,长矛末端支于地上。最前列的长矛,长度往往达到一丈八尺以上,合五米多长。</p>
天鹅声喇叭响起,是全军呐喊的讯号。喇叭每响一下,军士呐喊一声,向前进一步。</p>
这就意味着,最后的决战即将开始。</p>
右翼,岑丹初浑身血污,率队与敌军交战多时。指挥骑兵交战,他只有一个诀窍:尽可能地收缩队形。</p>
唯其如此,方能在小范围内集中兵力,以众击寡,更有胜算。</p>
前期枯燥、重复、严苛的旗号训练,此刻都派上了用场。一名旗手始终执黄旗,紧随丹初之后。此为收拢队形之令、向中军靠拢之令。</p>
黄旗亦成了主将的象征,黄旗在,则队长在,队长在,则将士安心。</p>
清军人多,略占优势,也注意到了黄旗,集中人马向岑丹初的位置发起冲击。</p>
明军,尤其是三队将士,自觉或不自觉地靠拢在一起,把岑丹初护在核心。</p>
军法曰,队长陷阵而属下不救,斩三哨长。</p>
第一哨哨长吴捷最为勇猛,临战奋不顾身,掩护在岑丹初身前。</p>
属下小卒何国驹身着藤甲,左臂血流不止,却浑然不觉。他不知什么时候捡了根马槊,在马上挥槊如风,如同天兵下凡。</p>
步兵即将接触,弓手退后,长矛手把长矛平举,矛尖已经触碰。</p>
敌人已经近在眼前,彼此能够看清的面庞。利刃在前,士兵无不惊恐,脚下步伐也愈发沉重。尽管长官不断的呵斥,士兵的步幅越来越小,如同蚂蚁般向前蠕动。</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