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赵匡胤已亲率大军赶往泽州,这样李筠的命运也就无可更改了。…。…六月一日,赵匡胤抵达泽州城外,亲临城下,指挥部队对泽州发起昼夜不停地猛攻。
六月十三日,泽州城破,李筠兵败后举火自焚。北汉皇帝刘承钧在太平驿接到消息后,立即率兵逃回河东。而到六月十九日,李筠的长子李守节献潞州而降。至此,昭义之乱全部结束。
昭义之乱的轻松平定,对北宋这个新生政权的稳固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就双方战前实力对比而言,北宋想打赢这一战并不难,但难就难在了“轻松”这两个字上。因为潞州地势险要,身后又有北汉的支持,并不是很好对付。
而北宋又刚刚立国,根基还不稳固,如果一旦战事不利,双方僵持住了,就难保其他地方藩镇不起异心。特别是就在昭义之战的同时,北宋境内又有一个重量级人物已经是控制不住了,这个人就是原后周的摄理太尉、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淮南节度使李重进。
李重进这个人前面曾多次提到过,自柴荣登基后,他就和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一起,并为后周禁军的两大巨头。
而且这个人的风格很高,尽管柴荣一直对他有所猜忌,不断通过扶持张永德的势力对他进行打压,甚至在夺取淮南后把他留在了扬州,但李重进从来就没有闹过情绪,一直都是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做人,给国内的大小官员们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榜样。
李重进在后周时期一直担任禁军侍卫司中的一把手,而赵匡胤自被柴荣调入中央后,就始终在殿前司中工作。
两人没有业务往来,感情不深,再加上侍卫亲军是一支非常重要的武装力量,所以赵匡胤在即位之后,马上就把李重进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职务免除。转由死党韩令坤接任。
这样一来,就使李重进有所惊惧,急忙上书请求入京朝见,但赵匡胤为了安抚他。又下诏阻止。
结果却适得其反,李重进接到诏书后,考虑到自己既是后周的国戚,又久掌兵权,生怕赵匡胤会拿他开刀。每日都在扬州城内坐立不安,精神始终处在一种极度焦虑状态,从而渐渐萌生了反意。
赵匡胤登基仅三个月后,李筠在潞州举事,李重进闻讯之后立即派他的亲信侍从翟守珣走小路北上与李筠结盟,准备在扬州起兵响应。然而翟守珣的政治嗅觉还是很灵敏,一鼻子就闻出李筠是个冒失鬼,李重进也不见得能强到哪儿去,跟他们造反肯定是没有前途,所以出城之后就直奔大梁。把李重进与李筠勾结的事情对赵匡胤一五一十地做了汇报。
这个时候,赵匡胤正忙着出兵征讨李筠,所以很怕李重进会在南线造反,于是急忙重赏了翟守珣,又给他安排了一个艰巨地任务,叫他赶紧返回扬州,尽最大的努力将李重进稳住,以避免两线同时作战的情况发生。
翟守珣的办事能力也很强,回去就力劝李重进不要轻举妄动,具体采用的是什么说辞搞不清楚。总之是把李重进忽悠住了,结果直到潞州之战结束后,李重进也没有在扬州起兵。
赵匡胤将李筠镇压之后,返回大梁。觉得已经到了处理淮南问题的时机,便命六宅使陈思诲去扬州传旨,将李重进调任为平卢(治在青州)节度使,而且为了能使李重进尽快上路,赵匡胤还专门赐给他一块免死铁卷。
然而五代中赐完“免死铁券”就被杀的事例太多了,李重进根本就不肯相信。接到旨意后就立即将陈思诲收押起来,然后开始修筑城墙,缮治兵器,正式竖起了反旗。
李重进是当世一员非常优秀的将领,不过他这次造反比李筠那次还要草率。李筠好歹也在潞州坐镇了八年,手底下有一批使惯了的老人,再加上背后还有北汉的支持,还算具备了一定的造反条件。而李重进刚到淮南不久,人心尚不能完全归附。
在造反之后,李重进遣使向南唐求援,可南唐主李璟是被中原打怕了的人,哪敢去趟这趟浑水?根本就不敢放李重进的使者入境。李重进要兵没兵、要粮没粮,就困守扬州这一座孤城,失败已是不可避免的命运。
赵匡胤得知李重进据扬州而反的消息,立即委任大将石守信为扬州行营都部署,命他率兵征讨。石守信走后不久,赵普就向赵匡胤进言,称:“李重进据守一座孤城,外没有救兵,内没有粮草,所仗持的不过就是淮河之险。陛下如果能亲帅大军出征,必能一战而破之。”
赵匡胤深以为然,便于十月二十一日,传旨亲征扬州。七天后,赵匡胤率军从泗州渡过淮河,于十一月十二日抵达扬州城下,随即开始攻城,当日就将城池攻破。李重进兵败后投火自焚,扬州之乱也就随之平定了。
赵匡胤在登基一年内,相继平定了由李筠、李重进发起得两起叛乱,结果应当说是非常理想。在平息这两场叛乱的过程当中,赵匡胤充分向世人展示出他强大的军事实力,从而彻底打掉了国内其他藩镇的不安念头。后人为此称赞道:“艺祖临轩之初,一岁之内,下泽、潞,平扬州,威令行,如破竹之势,则其余藩镇自是束手而听命矣!”
然而,赵匡胤却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是个生来就肩负着特殊使命的伟大帝王,平息叛乱、稳定局势只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他的终极目标则是剪灭诸侯,混一天下,进而澄清宇内,建立起一个大一统的强大王朝。
李重进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十一月十二日兵败自焚,这也意味着由地方藩镇而引起的国内动荡局面正式告一段落,接下来摆在赵匡胤面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统一全国。
这又到了考验一个人智慧的时候了,因为自唐末以来,海内分崩,诸侯割据已达八十余年。
到北宋立国之时,北方有北汉和强大的辽国,南方更是山头林立,共有南唐、后蜀、荆南、吴越、南汉、漳泉、湖南等七个独立政权同时存在,与后周时代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那么如何才能尽快地消除这些割据势力?又如何才能做到用力少而收功多?这不能不令赵匡胤大伤脑筋。这个时候。赵匡胤又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他的头号智囊幽州蓟县人赵普。
当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天降大雪,四野银装、朔风凛凛,赵普向往常一样回到家中。关起门来苦读《论语》。前面说过,赵匡胤和赵普这对君臣文化水平都不高,但赵匡胤在显贵之后,开始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便在戎马之余开始发愤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