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特区市场基础设施已全部建设完成,且规划合理,功能齐备。从京城官道进入特区边界的入口处,矗立着一个高大宽阔的牌坊,左右对联写的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运河西运河,东西运河运东西!”横批:“公平交易。”乃是崇祯皇帝御笔亲提。特区内部街道宽阔平整,两横六纵将特区划分成若干个功能区,所有的道口都设了指示牌,标明该区域的功能。
特区交易的规则是王强参照现代社会的经验主持制定的,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宗货物,象粮食、煤炭、铁矿石、木材等由特区市场统购包销,实际上就是做的批发业务,而象蔬菜、药材、珠宝、农具、丝绸以及地区特
产等货物,则是由商人租摊位自由交易。
中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地区间的出产差异性很大,物资交流需求旺盛,地区间货物差价也很高。在明末年间,民间已经有一大批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地区间贸易也有了一定的规模,并逐步形成了晋商、徽商、浙商等以地域为代表的民间商会组织。但由于交通不便利和信息沟通手段落后,加上世道纷乱,民间贸易成本很高,风险极大,南北的货物运输一个往返就要几个月的时间,往往走的时候是本地急需的货物,几个月以后货物运回来时,已经多的卖不出去了,再加上沿途的官府抽税和盗匪的劫掠,要想通过贸易赚钱是非常难的。
这个特区贸易市场的建立,有效解决了南北贸易中的很多问题。通州位置居于南北之间,依托运河,紧邻京城,交通便利,大大缩短了南北货物交易的路途和时间;特区免税,可以节约贸易的成本;特区市场乃是规模经营,里面货品齐全,信息灵通,商人们在特区交易手续简便,效率极高。
特区市场一开业,各地的客商就纷至沓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市场内所有的摊位租售一空。通州本就是连通南北的交通要道,如今建了这个大市场,很快就成了南北物资交流的集散地。在通往通州的各条官道上,行人、马车、轿子每天都是川流不息;在砖河通往运河的那段水路也是千帆云集,往返穿梭;在特区码头上所有的堆场和仓库都堆满了货物;在交易大厅里,前来交易的商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特区贸易市场除了租售摊位的收入以外,大宗货物的批发业务也是盈利的主要来源,大宗货物由贸易市场统一采购,加上合理的利润后再批发出去,这一买一卖之间的利润空间让王强赚了个盆满钵盈。田精明是特区的总账房,每天带着一帮书办噼里啪啦的打着算盘算账,到了月底一盘点,刨去各种开销,贸易市场居然盈利三十多万两银子!看着帐房交来的大把的银票和白花花的银子,王强竟高兴地一夜没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