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都市言情>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第一二九章 外调(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二九章 外调(三)(2 / 2)

袁世凯也呵呵笑道:“借公使先生的吉言啊,其实我还要多谢公使先生呢?如果不是公使先生点醒了我,我也不会想到这一招走为上策啊。”

朱尔典笑道:“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其实以袁大人的才智,怎么会想不到这一点呢?我看大人不过是当局者迷而己。”

袁世凯也抚掌大笑,道:“公使先生太客气了。”然后脸色一正,低声道:“我现在己经是外调了,但贵国承诺之事如何?”<i></i>

朱尔典道:“这一点请袁大人尽管放心,都己经安排好了,各国已经联合各省的商人,筹集到了300万两白银,只等袁大人一到金陵上任,首先向袁大人提供150万两白银的启动资金,其中100万两用于救灾,各国商人也会尽力帮助大人筹集赈灾的物;另外50万两用于大人支付军费开支所用,而其余的150万两,也将在以后陆续支付给大人。”说着,朱尔典打开自己的公文包,从里面拿出一张支票,递给袁世凯,道:“这是一张20万两白银的支票,算是提前支付给袁大人。”

袁世凯也不禁大喜,赶忙伸手接过了支票,道:“多谢公使先生。”

朱尔典摆了摆手,道:“袁大人不必谢我,这笔钱也不是我出的,其实我只能算是一个中间人而已,不过袁大人到金陵上任之后,一切都需要迎仗袁大人啊。”<i></i>

袁世凯点了点头,道:“自然,自然,袁某自当是尽力而为,确保江南平安无事。”

原来慈禧千算万计,但百密终有一疏,她只顾算计袁世凯会不会倒向华东**,但却没有想到袁世凯会和洋人们勾联串通起来。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慈禧,一来是她的年事己高,考虑计算也难免会有疏漏,二来也是因为在庚子国变之后,洋人们在中国的行为也收敛了许多,不再是那么飞扬拔扈,盛气凌人,对清廷的态度也客气了不少,由其是在远东战争之后,各国都频频向清廷示好,帮助清廷练兵、办洋务、提供资金、顾问新政等等,让清廷颇有些受宠若惊,尽管慈禧在心里对洋人仍有提防,但在计算袁世凯外调的时候,还是忽略了洋人的因素。

不过各国向清廷示好、提供帮助,当然不是出于好心,而是希望能让清廷振作一些,因为各国都清楚,如果让华东**统治整个中国,对各国来说,绝对不是好事,各国在中国的利益损失估且不论,在地缘政治上的损失才是极其巨大的,因此各国都希望清廷能够担负起阻挡华东**统一中国的重任,各国也愿意给清廷提供必要的帮助,既使是清廷不能阻止华东**,但也不能让华东**顺顺利利的控制整个中国,至少也要给华东**制造一些麻烦,同时也可以做为各国以后和华东**进行交易谈判的筹码。<i></i>

在华东**派遣人员救灾之后,英法美等国就意识到华东**这是在借救灾之机,争取人心,同时扩大自己在长江流域各省的势力,因此也都向清廷建议,也尽快组织救灾,以与华东**竞争民心,毕竟清廷现在还是正统政权,在这方面比华东**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如果能够借救灾之机,也收割到一批民心,也可以让清廷的统治多维持几年,这样也可以给各国多容出一些时间来布置应对华东**的办法。

同时各国还向清廷表示,可以给清廷提供不附加任何条件的低息贷款,以供救灾之需,当然这笔贷款的使用,需要由各国监督,专款专用。因为各国知道清廷的官员们是什么秉性,赈灾款到了他们手里,如果不加以监督,恐怕是雁过拔毛,能有一半落到真正的救灾上,就可以谢天谢地谢人了。<i></i>

不过清廷对各国的这个建议并不感兴趣,一来是救灾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情,办得好也不见得有多大功劳,而办砸了可是要担责负的,何况还要和华东**竞争;二来清廷对洋人们仍然相当的警惕,洋人的贷款也不是那么好拿的,就算是没有别的附加条件,但贷款终究是要还的,只是这笔贷款洋人指定要用来救灾,又不是练兵、办洋务,将来清廷拿什么还呢?何况洋人还要对这笔贷款的使用进行监督,必须用于救灾,这也让不少原本支持救灾的官员们也冷了心。另外还有一批官员则认为,不访就让华东**去救灾,以消耗华东**的人力物力,这也是对清廷有利的。那么清廷又何必去抢着救灾呢?因此最终清廷还是婉言谢绝了各国的建议。

清廷的态度也让各国十分失望,看来清廷还真是烂泥扶不上墙,于是各国公使一起对中国的局势进行了一次评估,一致认为华东**将会在明年,也就是1908年对清廷开战,进攻北京,最迟也不会超过1909年,而以清廷的实力,根本抵抗不住华东**的进攻,在开战之后的1个月内,人民军必然会攻占北京,预计在6-12个月内,就会占领整个北方的地区。<i></i>

也就是说,现在清廷实际也就只剩下1-2年的寿命了。因此指望清廷能够阻止华东**,或是给华东**制造麻烦,都是不可能的。

不过由于中国的疆域过于庞大,而华东**在中国的基础毕竟还不深,因此在占领北方之后,华东**必然就会停下进攻,先稳固其在北方的统治。而各国就应该利用这段时间,在中国南方重启炉灶,扶植一个不同于清廷的政权,和华东**抗衡,让中国维南北对持的局面,这样就是对各国最有利的局面。

而这样一来,首先要确定在南方有一位强有力的领导者,才能够担任这个重要的任务,于是各国都一至推荐,这个人非袁世凯不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