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六rì,凌晨二点四十分,设得兰海战打响。
交战开始后,坎宁安就发现,与两艘“北卡罗来纳”级对阵的不是“俾斯麦”级,而是火力逊sè得多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而与两艘“南达科他”级交战的是更加强大的“俾斯麦”级。
显然,此时已经来不及调整交战序列了。
大概是对“北卡罗来纳”级的防护不够自信,坎宁安犯了这场海战中唯一的错误,即让两艘“北卡罗来纳”级尽可能的与对手周旋,尽量保持好交战距离,避免过早遭到重创,以便接下来对付公海舰队的主力。
必须承认,这是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
道理非常简单,坎宁安的这道命令,等于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了两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上。
要知道,当时坎宁安坐镇指挥的第二战斗群还没有投入战斗。
只是,即便坎宁安没有下达这道命令,也会出现同样的结果,即两艘“北卡罗来纳”级的美国舰长都不够自信。
别忘了,就在几个月前,这两艘战舰在第二次新乔治亚海峡海战中,被两艘同样装备二百八十毫米主炮的大型巡洋舰打成重伤。如果不是对手一直保持着较远的交战距离,恐怕这两艘战舰就被击沉了。
结果就是,在收到坎宁安的命令之前,“北卡罗来纳”号的舰长就下达了转向令,并且没有按照规定降低航行速度,依然保持着二十二节的航速。跟在后面的“华盛顿”号采取了同样的战术。没有向德舰靠近。
显然,过高的航速,对美舰更加不利。
在火控系统不如对手的情况下。美舰只有缩短交战距离才能提高炮击命中率,也才有望尽快击败对手。
可惜的是,两位美国舰长选择了相反的战术。
这下,重担全都压在了两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的身上。
以当时的情况,两艘“南达科他”级应该跟随前方的战舰转向,以便保持战斗队列,但是两舰没有这么做,而是继续向德舰逼近,并且在二点五十分之前就把航速降低到了更适合炮战的十六节。
显然。两艘“南达科他”级的美国舰长更加自信。
问题是,“南达科他”级受排水量限制,其总体防护水平并没有比“北卡罗来纳”级提高多少,其主要防护区域的装甲厚度只增加了数毫米,基本上没有多大意义。事实上,为了把排水量控制在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之内。并且解决掉“北卡罗来纳”级存在的问题,“南达科他”级在设计上做了很多文章。比如。采用单烟囱结构,从而把舰体长度由“北卡罗来纳”级的二百二十二米缩短到二百零七米,型宽则保持不边。长宽比缩小到了六左右。虽然缩短舰体总长,有效缩小了主要防护区域的面积,也就减少了装甲用量,但是要达到设计的速度,却需要更高的推进功率。也就变相增加了动力系统占用的排水量,富余的排水量并没有达到美军的期望。结果就是,“南达科他”级并没有完全解决“北卡罗来纳”级存在的问题,反而新增加了一些问题。比如,在仅有一根烟囱的情况下,如果烟囱中弹,那么其航行就会受到影响。
事实上,也正是存在的这些问题,让美国海军在设计“依阿华”级的时候,没再严格限制排水量。最终就是,“依阿华”级在主炮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排水量比“南达科他”级多出了一万多吨。
显然,“南达科他”级算不上完美的快速战列舰。
与“俾斯麦”级相比,“南达科他”级的主要优势体现在火力上,而在防护上,两者的差距并不明显。主要就是,“南达科他”级的装甲防护设计更加合理,特别是主装甲带采用了外倾安装方式,防护效果要比垂直安装的高出百分之十左右,而“俾斯麦”级得益于更大的排水量,主装甲带要比“南达科他”级厚得多,基本上抵消了外倾设计产生的效果,防护能力与“南达科他”级旗鼓相当。
当然,并非所有方面两种战舰都旗鼓相当。
严格说来,“俾斯麦”级的防护还要稍微好一点。
虽然在设计的时候,“俾斯麦”级没有过多的考虑水平防护,其水平装甲最厚处也只有一百二十毫米,远低于同时期的快速战列舰,但是在建造的时候,来自空中的威胁、以及远程炮战构成的威胁,让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认识到了水平防护的重要xìng,为“俾斯麦”级增加了一道厚度为五十毫米的上层甲板,把水平装甲的厚度提高到了一百七十毫米,超过了大部分同期的快速战列舰。
当然,“南达科他”级在建造的时候,也针对新出现的威胁做了修改。
比如,“南达科他”级在水平装甲上方,有一层厚度为三十八毫米的lù天甲板装甲,其水平装甲的总厚度超过了一百九十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