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小崔读不起书,却非常渴望知识,凿壁偷光的故事就真的在他身上发生过。
他拿小树棍儿在烂泥潭里划拉练习写字,甚至还尝试写诗,写一首就对着大山大声念一首,山谷里时常回荡着他铜锣般的大嗓门儿:“......诗和远方,远方,远方......”
小崔16岁时终于去了他笔下的远方。
其实也没多远,不过是另一个大点儿的山沟沟而已,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辈祖辈,外出打工赚钱。
简单的包袱里除了干粮,还有一本《水浒传》,一本《隋唐演义》,一本《射雕英雄传》,但是其中一半字不认识。他脸皮厚,见人就请教,在火车上对小学生也不耻下问。
他捡过破烂,睡过牛棚和天桥,还慷慨地跟流浪狗分享过手中仅有的半个馒头。
但他天性乐观,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笑着扛,坚持不乞讨,宁可选择街头卖唱。
卖唱得有资本吧?没有乐器,不会打拍子,也不弄噱头,就那么干嚎。
旁边还有一个卖艺的小伙子,那个唱歌是真能要命,但小崔唱歌能要到钱。
要知道,小崔没受过任何专业声乐训练,他只是从小爱吼老家的民谣而已。
注意,是吼,不是哼,谁让他嗓门儿大呢?
老天爷大概是可怜这少年一无所有,想来想去还是给了他一副好嗓子,舒伯特小夜曲也愣能让他给吼成黄土高坡,还听的人津津有味儿。
《青藏高原》这样的歌,他竟然也可以张口就来,高音高亢,气息平稳,不去学美声简直可惜了。
他倒是想学啊,可哪有钱交学费呢?
话说家里那么穷,从小只有玉米和番薯吃,还吃不饱,更别提补充什么维生素钙镁锌什么dha乱七八糟的。
就这样,他还是争气地噌噌噌一个劲儿蹿个儿,蹿成了个大块头,一点儿不逊于那些喝牛奶吃牛肉长大的孩子,而且没被激素和添加剂坑过。
因为长得高大又老气,崔明思谎报了年龄,成功混进县城一家工厂当操作工,往成衣上贴标签。
工作量大,经常要上夜班,工友们困得东倒西歪,很容易把标签贴错,被发现了会扣工资的。
于是,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小崔操着大嗓门唱京剧版《两只老虎》,唱儿歌版《咱们工人有力量》,唱摇滚版《大王派我来巡山》,唱得大家精神抖擞,眼睛瞪得跟猫头鹰似的,最后顺利把工作做完。
有工友家里出了事急需钱,小崔二话不说把自己刚领的工资全数奉上,连买个馒头的毛票都没留给自己。主要是没想到,如果想到了可能多少得给自己留点儿。
工友感动地说:“小崔啊,你连我叫啥名儿都不知道,就把家当全给我了?我也不知道你全名叫啥呢。”
小崔大嘴咧到耳朵根:“俺全名儿叫崔雷锋!”
他就是这样一个有好东西大家分、有责任自己一肩挑的汉子。
上学不多,却一直没放弃见缝插针地读书识字,只要比他认字儿多就可以当他的老师。后来他的英语、法语、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就是这么学出来的。
小崔的头脑相当好用,为人又极仗义,朋友遍地都是。
一帮兄弟伙当中,他明明不是年龄最大的,但大家都喜欢尊称他为“老大”,心甘情愿跟着他混。他的慷慨仁义也吸引了无数贵人来到他的身旁。
某日,在酒吧打一天当中的第4份工的时候,洗手间里用自学的急救法救了一位突发中风的法国老人,并且在救护车来之前一直跪地陪伴,让老人枕在自己胳膊上。
老人痊愈之后为了报答,帮他联系了法国的公益助学项目,还让他住在自己家,传授给他酿制顶级葡萄酒的秘诀。
虽然崔明思觉得举手之劳让人这样报答不合适,但学习的机会他从不放过。
别说法语了,英文字他也大字不识一个。别说英文了,就连很多常用汉字,还是它认识他,他不认识它呢。
但是崔明思不怕,他用每个单词念一千遍的笨办法,在短短3个月内通过了原本应该是天书的法语考试。
法国老头说:“我管你管到底了,你是我见过的最勤奋的小伙子。我敢打包票,你将来无论做什么,都一定会成功。”
就这样,人生之路被这个穷娃娃越走越宽,从重庆小面宽成了热干面,然后宽成了刀削面、biang biang面,最后宽成了大饼子,从山沟沟到市里、省里、大洋彼岸,发家之路艰辛却又充满幸运、感动和传奇色彩。
更神奇的是,他可以同时进军很多不同领域,比如红酒庄园是主业,副业是酒吧驻唱、阿尔卑斯山的捡垃圾人、深海潜水教练、深海摄影师......这里的点点点至少应该有几十个,而且每一样不同工作他都做得风生水起,顺便发个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