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长放出来的消息,虽然在村民们中间引起了轩然大波,但这也丝毫没有减少大家伙儿过年的热情。反正这时候到元宵节晚上还有半个月的时间呢,没有必要为这种事情烦心,还是好好过个年比啥都强。
村里面过年讲究的规矩挺多,尤其是今年家家户户也算是捞上了一笔,这种情况之下,那就显得比以往讲究多了。腊月28那天晚上开完会,29号一早,家家户户就贴上了春联和门神。在村里面这条规矩可是有讲究的,一旦看这家人,门上贴了春联,门神,就算是你跟人家有着天大的仇恨,过年这几天也得放下。从贴上门神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这段时间是不许寻仇,要债,上门挑事儿的。
这是老一辈儿的规矩,意思就是让人家能过个安生年。在过去,家家户户都给地主当佃户,如果秋收的时候没还上租子,那么免不了地主家就会在年末的时候上门讨要。或者农户之间借了些钱财米面啥的,有些不懂事儿的,也趁着大过年的时候上门讨说法。这种情况之下,讨债者往往把债务人一家弄的不得安生,说不定还会把整个村子原本祥和的气氛都给破坏了。久而久之的便形成了这么一条规矩,祖祖辈辈流传了下来。
当然,现在肯定是不存在还要向地主交租的说法了,这条规矩也只不过是被视为一种旧俗被保留了下来。
另外一点就是年三十儿吃年夜饭之前,要先在门口放挂鞭炮,吃完饭之后还得放一挂鞭炮,没啥别的意思,也就是图个喜庆。而且在年夜饭开始之前,家家户户都要组织起来进行祭祖活动,要等到继鲁结束之后才能开始吃年夜饭。同样的,大年初一那天早上,以及正月15元宵节的时候,也要进行祭祖活动。
这要是放在以前过年的时候,每家每户过年期间最多也就买上那么三四挂鞭炮。年30儿祭祖放一挂,吃年夜饭之前放一挂。在吃完年夜饭到初一早上这段时间那是坚决不出门,能省一点就省一点嘛。剩下的两挂鞭炮,初一十五个放一挂。
不过今年可和往常不一样了,大年三十祭祖的时候,家家户户手里面统一拿着两挂鞭炮,村长还特意搬出了一箱大烟花,说是一会儿和鞭炮一起放,也让大家听个响,瞧个热闹。
烟花在这时候可是个稀罕东西,虽然它出现的时间很早,在宋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但是这种东西还真不是一般穷家小户能买得起的。这回听说光是烟花村长就买了三个,还都是那种大号的。看起来这老头子这一回是下了血本了。村里面多出来的钱,帮村民们买完年货之后还剩了一小部分,这些全让村长拿出来买烟花了,听说他自己还搭进去了不少。
我知道这老家伙是怎么说服村民们的,反正这事儿他是这么干了,而且到现在为止,也没有村民跳出来唱反调。
在村长和村里面几位老人的带领之下,各家各户的男丁们捧着放着各色贡品的托盘,拿着香竹和黄表纸就进了宗祠。把蜡烛点上,插在香炉前面的供桌上,之后又用烛火点燃三炷香,分左中右插在供桌上放着的三个小香炉内。接着就是把早已经处理好的黄表纸分别。在供桌下摆着的三个铜盆里点燃。
做完这一切之后,再由老人们点上一注最大最高的时香,把它插在香炉里。至于村民们带来的贡品,那是要放在供桌上的,位置不够那就得堆起来,说什么也不能让这些贡品碰到地上的泥土。
接着在村里老人的带领下,大家伙儿一起向祖先们行三拜九叩的大礼。虽然这项习俗在以后被许多人批评,但是直至21世纪,在许多农村里还是保留了这项习俗。既然这是村里人的规矩,那现在也就只能照着办了。
最后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环节,村民们带来的爆竹被逐一拆散,铺在祠堂前面不远处,那火红的颜色像极了一层鲜红的地毯,甚是好看。不过随着火光的亮起,红色的地毯在一点一点快速的消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