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都市言情>大宋青云路> 第三十一章 入学考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一章 入学考试(2 / 2)

“倒不是看不透,心存侥幸罢了。”

顾青卓深深看了陆方谕一眼,又看了看他手里拿的《周易》,道:“时辰快到了。”

“报名的有多少人了?”陆方谕问道。

顾青卓沉默了一下,看了陆方谕一眼,这才道:“到刚才为止七十六个。”

陆方谕点点头,把书本合上,放进书袋里,便安稳地坐在那里等着,没有再跟顾青卓说话。

顾青卓却没有像方才那样,离开去跟别人交际,而是站在陆方谕身边,也安安静静地等着——椅子早就没了,许多人都是站着等的。

不过没等多久,不一会儿外面就有人高叫着让大家出去,到院子里集中,之后就按报名的顺序点名安排考试座位。

陆方谕在第一考场,就排在顾青卓身后。

陆方谕上辈子从小考到大,对于考试完全不怯场,可在古代考试还是第一次,他对古代的试题及知识的掌握程度没有什么认知,这又关系到自己的未来,未免有些紧张。可待把试卷拿到手里,他的心就定了下来。

陆方谕在现代时因为专业的关系,对历朝历代的科举制度都有所了解。到了这里以后,在打定主意要用科举挣前程的时候,他就搜寻了原主的相关记忆。

这是个从宋朝下来改变的架空时代,因此所有的政治制度、风俗习惯都跟宋朝差不多,科举也如此。

宋代王安石提倡“通经致用”,宋神宁下令废除诗赋、帖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

但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明朝则彻底废除了诗赋,专考经义,而且还规定八股文,导致读书人知识面至思想十分狭隘。

东宋的皇帝在宋制科举的基础上又作了改革。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想法,因此科举考试的形式虽确定了下来,不再分明经科、进士科,所有取仕皆从进士科中来,但考试的内容却有变化。

现在是鸿宣三十九年,鸿宣皇帝是帖经、墨义、策问、经义、诗赋、算术都考,只是不同级别的考试有所侧重。

比如童生试中的县试,就经帖经、墨义为主,经义为辅,看看考生们是否通文墨、对四书五经及史书、律法的掌握程度如何。

府试则仍有帖经、墨义,不过题量减少,经义题增加,加入了诗赋、算术。

院试时有少量帖经、墨义,经义题也减少,策问的比例增多,诗赋、算术、律法必有,后三者的题量每年有所不同,深浅不一,看出题人而定。

原主眼界有限,乡试、会试、殿试的题目如何,他就完全不知道了。

陆方谕连甲班都没挤进去,自然也不急着打听。他只要知道童生试考试的内容即可,因为无论是姚家学堂,还是别的书院的入学考试,都是依据这个来教授学生和出题的。他且把眼前的关卡过去再说。所以这段时间,他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四书五经以及注疏的背诵上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