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意,满意。”
李恪欣喜道“多谢父皇。”
看到眼前儿子的表现,李世民心中也是一阵好笑。
而后,李恪又把岑文本做自己老师的事情告诉了李世民。
李世民对于儿子开始学文之事很惊讶,便问道“你何时对学文之事如此上心”
李恪知道李世民会有此一问,便道“父皇,这是儿臣经过刺杀受惊后的领悟,觉得不能整天打打杀杀,学习知识也是一件好事。”
李世民听后,甚为满意,心中高兴儿子能有这样的情趣,便道“既然如此,朕答应你了。”
李恪听高兴的道“儿臣,多谢父皇。”
李世民因为政务繁忙,还有很多奏章要他批复就没有根李恪多说。
勉励了他一番之后让他退了出来。
李恪也不便多打扰他,临走说了几句父皇要注意身体,不要太过劳累的话,便退出了两仪殿。
李世民虽然忙于政务,没有跟李恪说太多的话。
但他能感受到李恪对他的关心,这让他心里对李恪又多了一份爱意。
出了两仪殿,李恪心情大好。
因为,他今天又有了不少的收获。
老远就看见不远处的小宝子,小宝子见到李恪,快步跑过来对李恪道“殿下现在是否要回府
刘老刚才说他在府里陪你练剑。”
李恪心里想着学武的事情,便带着小宝子急急忙忙朝自己的府邸而去。
看着李恪走远的背影,李世民心里的烦恼一扫而光,开始思考最近大臣们讨论的册立太子的事情。
通过他对李恪的考教,可以看出他在文治武功方面有很强的天赋,对于如何治理国家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把百姓放在第一位,是李世民认为一个帝王,一个国家统治者必须牢记的定律。
而李恪能减免赋税,降低封地标准,减轻百姓负担真实体现了他的爱民之心。
通过以往的历史,李世民深深知道,只有百姓富强,人民生活安定了,国家才能够繁荣昌盛。
然而,古今帝王能懂这个道理的有几个呢
所以,他觉得李恪身上所具有的最大有点就是懂得百姓和君王孰重孰轻的道理。
想到这里,李世民开始有点烦恼,自古长幼有序,嫡庶有别,李恪始终不是嫡子,立他为太子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
并且,他的身份还还有些尴尬,隋炀帝外孙的身份令他不可能得到跟他一起征讨天下,打下大唐江山的众人的支持。
虽然,有部分群臣建议立他为太子。
但是,立李恪为太子不是他和部分人所能决定的。
立储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虽然是自己的家事,但也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这就是帝王,这就是皇帝,自己的家事就是天下事,自己的一举一动影响着整个大唐,影响着他身边的任何一个人。
反而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众人都建议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
只是,李承乾的性格和才能他清楚,虽说不上优秀,但也不算很差,若跟李恪比起来,就有点相形见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