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凤军高密大营等着消息的黄小刚,自然很快就收到了类似的消息,不过对于老百姓的反应他倒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毕竟当初决定采用托管的方式,让治下的各个城池以及采用隋朝的制度和隋朝的官吏进行管理,目的就是为了尽量让社会保持平稳的运行,反正如今天凤军治下的各县各城,也尽量维持了原先的胥吏和衙役编制,实际上负责驻守的地方守军早就慢慢替换成了接受过天凤军标准训练的地方青壮,也不怕老百姓会闹事。
当然了,虽然地方上依旧由各地投诚的原隋朝胥吏和衙役来管理,采用的管制制度绝大多数也都还是隋朝的那一套,不过在一些政策方面还是逐步的把一些专属于天凤军的政策给执行开来。
比如说“市税如旧例,杂项减五成”、“商榷专营,贸易自由”、“雇工佃农,废除私奴”、“均田重商”等等,这些政策都是有别于如今隋朝统制的政策,而大部分的百姓多多少少也因为这些得利,自然明白天凤军的统治和隋朝的不同之处。
只不过,很快黄小刚就从高密各处的反馈里总结出一个意外的情况,那就是相对于整份《东华时报》上的消息而言,街头市井百姓们较为关注的消息居然是杨广被弑,而不是天凤军将举行科举的消息。
直到黄小刚思考了好一会,又再次确认了从高密四门传回来的反馈信息后,也才确定这个消息不是假的。
当然回头想想,出现这么一个情况倒也不是无法理解,毕竟在这个时代,普通的百姓别说什么受教育的权利了,就是生存权是个什么玩意恐怕都没几个人知道,知识和文化比奢侈品还要奢侈品,只有高门大户和富贵人家才有资格藏书和让家中子弟读书。
是以,对于这什么开考科举的消息,普通百姓完全不感冒倒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这跟他们完全没有蛋的关系啊!
至于天凤军治下的读书人还有世家大户,以及所谓的“东华新士族”群体在看到这条消息后又会有什么反应,这就不是能从街头百姓脸上的表情中能瞧见的了。
反正不管怎么说,当《东华时报》从高密发出后,报纸随着军驿以每日差不多三百里的速度迅速向着四面八方扩散,不管是百姓不应该关心的弑君消息,还是各地读书人本应该关心的科举消息,都已人力不可抗拒的速度在快速的往外传播着,虽然最终这些消息散步后的反馈至少要十天半月才会传导回高密,但不管怎么说《东华时报》这份跨时代横空出世的新媒体总算是呱呱落地,发出了初音。
然后黄小刚也没太多的闲暇就盯着这一个事情,见着短期之内不一定会有结果后,干脆就把这事先搁置起来,他掉头先去忙别的事情去了。
不过,《东华时报》的传播速度依旧还是以军驿的速度在进行着,先是五月初三到了历城,又在五月初六到了聊城,然后更是沿着黄河狂奔西去,没几天便送到了正好身在黎阳的黄娜手里。